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轴承套圈制造探索”实践团赴浙江金沃精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25年7月7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浙江金沃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厂房,聚焦轴承套圈生产的“精切-粗磨”核心工序,见证微小金属环的精度蜕变之旅。
浙江金沃精工股份有限公司门前四人合影(饶中萌 胡争 贾博 张勋)
精切:在发丝上雕刻的微米艺术
“这里决定着套圈的几何生命!”在恒温精切车间,银白色套圈毛坯在数控车床上高速旋转。张工拾起待加工件向同学们揭示关键点:
刀具的尖端革命:采用CBN(立方氮化硼)刀片进行精密车削,刀尖圆弧半径仅0.2mm
精度可视化:电子屏实时跳动显示“外径Ø52.33mm-偏差1.2μm”数据(学生李明惊呼:“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防变形秘笈:液压夹具配合三点悬浮支撑,消除薄壁件加工震颤(触摸成品内壁,冰凉光滑无振纹)
当一枚泛着蓝紫色光泽的套圈新鲜“出炉”,张工解释:“这是冷作硬化形成的耐磨层,厚度需控制在10μm内——就像给金属披上钻石盔甲。”
粗磨:钢铁与砂轮的极限华尔兹
转入粗磨工段,轰鸣声陡然增强。火红色磨削火花飞溅中,技术员揭晓效率背后的精密控制:
砂轮智能管理:
60#白刚玉砂轮,每30分钟自动修整,补偿精度±3μm。
冷却系统突破:
磁性分离器吸附金属屑(展示滤网吸附的银灰色泥浆)→ 涡旋沉降塔净化磨削液(对比瓶内新旧液体:浑浊vs澄澈)
“注意观察表面纹理变化!”张工举起对比件:精切件表面留有螺旋状车刀痕,而粗磨后呈现均匀雾面。“我们保留0.06mm余量,”他指着检测仪屏幕,“用15秒磨掉加热淬火造成的微变形层,为后续镜面磨抛铺好‘红毯’。”
学生手记:工业美学的震撼课
“原以为粗磨是‘大力出奇迹’,没想到需平衡砂轮损耗、热变形、效率等变量。”队员王雨在实践笔记中写道。技术总监张工临别赠言:“精切是画龙点睛,粗磨是锦上添花。希望你们记住——中国智造的底气,就藏在这毫厘之争里。”
撰稿人:饶中萌 团队负责人:张勋(1553905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