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学子暑期三下乡:研文承古韵,习茶传雅香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星空中,于都古文作为其中一颗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号召,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雩都星火实践团于2025年7月6日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寻之旅。他们奔赴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深入挖掘于都古文这一传统曲艺曲种的深厚底蕴。
品文寻古韵,交流续雅风
在赣南的红土地上,流传着一曲浸润着客家风情的乡音 —— 那便是被誉为 “民间曲艺活化石” 的于都古文。它不仅是客家人情感的载体,更是赣南大地文化记忆的鲜活注脚。为深入探寻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脉络,雩都星火实践团踏上寻访之旅,来到于都县寒信村,与深耕于都古文数十载的肖南京老师展开了一场跨越时光的文化对话。
交流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肖老师坎坷而坚韧的艺术人生:自幼双目失明的他,在困顿中未曾向命运低头,在十八岁那年毅然拜师研习古文,从此与这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数十年来,他不仅坚守着这份热爱,更怀揣着对客家文化的赤诚,足迹遍布赣南各地,将于都古文的韵味播撒到千家万户。现场,肖老师还向实践队队员演绎了经典片段,其字正腔圆的唱念、饱含情感的表达,让队员们深深沉醉于于都古文的独特魅力之中。谈及传承现状,肖老师坦言面临收徒难的困境,但他并未停下传承的脚步 —— 通过与县文化馆合作,将经典曲目录制成光盘,让这份乡音能跨越时空,为后人留存学习的印记。
雩都承擂艺,茶香融客情
擂茶,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由汉魏的粥茶和唐宋的点茶演变而来的,形成了客家“以食为药、以茶会友”的独特饮俗。为深入了解擂茶的历史和制作手艺,实践队成员前往于都县寒信村进行学习,与传统擂茶技艺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光对话”。
“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胜过人参汤。”非遗传承人朱年花老师以一句古朴悠扬的歌谣,将实践队引入擂茶的千年故事。她娓娓道来,三国时期村民曾用擂茶救助水土不服的士兵,“三生茶”之名由此而来,暗含“三生有幸”的美好寓意。谈及工艺传承,朱老师展示创新巧思:为解决传统“先擂后煮”耗时久、难待客的难题,如今擂茶已改良为“先炒后擂”,既保留古法韵味,又更贴合现代生活节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老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交叉腿坐在竹椅上,手握擂棍,于亲身研磨中领悟擂茶“磨、捣、搅、翻”的动作要领。从古老传说到创新工艺,从歌谣里的文化印记到掌心研磨的温度,于都擂茶不仅是一碗待客的饮品,更是流动的历史长卷。
茶韵融今意,古文焕新章
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实践队队员发现寒信古文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根源在于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传承人群缺乏稳定谋生途径。实践队提出两大破局路径:一是深化校园传承,构建非遗教育体系,编写普及读本培育年轻群体;二是创新传播模式,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推动古文“破圈” 。擂茶的知名度在“非遗+文旅”的助力下与日俱增,后续仍需再接再厉,持续挖掘寒信古文与擂茶的融合潜力。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非遗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生,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创新活力与青春动能。
作者:杨秦涛 郭诗佳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深耕非遗农耕韵,情暖乡土振兴行
- 实践队赴安徽阜阳颍上县开展三下乡实践,在半岗镇参与柳条打芽劳作,调研柳编厂千余件成品的经营情况;于管仲老街采访市级传承人陶传丰
-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