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蝉鸣奏响夏日乐章,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2403班组建的“非遗”实践团于2025年6月28日至29日以“非遗学习、宣传”为主题,踏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15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以青春之力架起非遗文化传承桥梁,在文化传承、乡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维度,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图为小陶村市集)
麦香与酒香里的非遗传承
在阿福手工馒头制作工坊,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麦香扑面而来。传承人向同学们展示了从面粉发酵、手工揉制到柴火蒸制的完整流程。“老面引子是祖传秘方,揉面讲究‘三揉三醒’,火候要靠几十年的经验把控。”看着传承人将面团反复摔打、塑形,同学们亲手体验揉面技巧,惊叹于普通面粉在匠手中化作蓬松饱满的馒头。
转身踏入米酒酿造工坊,坛坛封存的酒香令人沉醉。传承人揭开酒坛,讲述糯米从蒸煮、拌曲到糖化发酵的奇妙过程:“温度、湿度差一点,米酒的风味就截然不同。”团队成员跟随匠人学习观察酒曲发酵状态,品尝刚出坛的米酒,清甜绵密的口感中,藏着小陶村世代相传的酿酒智慧。
(图为志愿者参观阿福手工馒头制作工坊)
(图为志愿者参观小陶村米酒制作工坊)
锔瓷工坊里的“修复艺术”
与美食技艺截然不同的是,团队在芜湖锔瓷工坊领略到了器物修复的精妙。传承人手持细小的金刚钻、锔钉,现场演示破损瓷器的修复过程:定位、打孔、上钉、补釉,看似残缺的瓷器在他手中重焕生机。“锔瓷讲究‘看形施艺’,既要牢固修复,又要让锔钉成为装饰。”同学们围在工作台前,聆听锔瓷技艺从古代“惜物”文化中诞生的历史,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化残缺为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为志愿者参观芜湖锔瓷技艺工作室)
对话匠人,感悟传承之重
走访中,同学们与传承人深入交流,了解到非遗技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年轻人更向往城市生活,愿意沉下心学手艺的越来越少。”米酒传承人一句感慨,引发了大家的深思。团队用镜头记录下每项技艺的制作过程,整理成图文档案,并计划在校内举办非遗主题展览,让更多人感受小陶村非遗文化的魅力。
“从热气腾腾的馒头坊到沉静雅致的锔瓷工坊,每一项技艺都让我们看到传统匠人的坚守。”一位实践队员感叹道。此次走访学习,不仅让志愿者们近距离领略非遗技艺的精妙,更点燃了他们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为小陶村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活动圆满完成后志愿者们返校合影)
(图/文:杜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