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安徽理工大学“拾遗-薪继启为创新实践队”暑期社会实践团于6月30日至7月1日奔赴享有“世界梨都”美誉的安徽省砀山县,开展为期两天的高效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殷殷嘱托,聚焦砀山梨这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密集的实地调研、访谈交流,探寻梨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以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1.田垄躬行探实情,科技兴农聆脉搏
实践团于6月30日下午抵达砀山后,即刻响应“到基层去、到实践中去”的号召,首站直插产业一线,深入梨园进行梨农深度访谈。在壹号梨园,现代化的科技应用令同学们印象深刻:自动监测系统精准调控流水量、滴水量,自动捕捉装置有效防治小青虫、红白蜘蛛等虫害。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如高达11.6米、吹风距离50米的防霜风机虽不常用,却是每三四年应对霜冻的关键保障。同学们了解到砀山梨产业的宏大规模、惊人产量以及产业链条。访谈也揭示了挑战:寻找早采与保证口感的平衡点,以及加工厂主要集中在县城、品牌建设等现状。当地梨农的辛勤劳作与无人机打药的应用,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人力成本交织的现实图景,更体会到在党的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与广阔前景。这次扎根泥土的访谈,为青年学子理解国情农情、响应国家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梨园听取工作人员介绍自动监测系统。汪青坪 供图
2.对话数字新先锋,解码电商振兴途
7月1日上午,实践队拜访了本土电商达人陈开森。陈开森详细分享了利用抖音等平台将砀山梨销往全国的经验与遇到的难题。他介绍,砀山梨品种多样,市场策略也不同:早熟梨多为日韩系品种,易发酵,需快速销售;晚熟酥梨则是当地优势品种,耐储运,主要与顺丰快递合作进行电商销售。物流成本是电商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五六斤桃子的快递成本在5、6块左右,十斤的则在9块左右。”陈开森提到,砀山县政府对采购贫困户水果的电商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体现了政策对助农兴农的支持。谈及创业初心,他表示是看到了家乡水果的高性价比优势,希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其运营较好的账号拥有3万多粉丝,常在果园进行直播。陈开森也坦言,市场价格波动大、疫情影响消费力以及收购时需兼顾村民对价格的要求和果品质量控制标准,是日常运营中需要不断平衡的挑战。他的实践为队员们提供了青年利用新业态新模式反哺家乡、助力产业振兴的生动案例。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电商达人陈开森(右一)咨询线上销售策略。汪青坪 供图
3.李庄座谈聚青年,青春对话绘答卷
当日上午稍后,实践队参加了在李庄镇举办的“我在李庄过七一”——“红心向党共话振兴”青年高校人才座谈会。砀山县团县委相关负责人、李庄镇村干部、安徽理工大学及合肥经济学院实践团队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座谈会上,高校学子们结合连日来的基层实践见闻,踊跃发言。安徽理工大学学生代表提出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优化酥梨种植管理信息平台、打通产业链数据链的建议;合肥经济学院学生代表则关注利用当地梨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旅的潜力。合肥经济学院学生殷贤博在发言中表示:“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走出去开阔眼界,更要带着知识和能力走回来,建设家乡。”砀山县团县委相关负责人寄语青年学子,要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加强校地、校际团队间的沟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服务地方发展的更强合力。座谈会后,驻村书记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示范点——李园新村。白墙青瓦的民居与遒劲的百年梨树相映成趣,“树在家中,村在林中”的生态宜居景象,直观展示了乡村振兴“生态宜居”要求的落地成果。
图为安徽理工大学、合肥经济学院的两支实践团合影。汪青坪 供图
4.古树雄姿仰丰碑,精神根脉砺初心
7月1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此行最后一站——良梨镇梨树王景区。景区内树龄悠久的“梨树王”和“梨树神”枝干苍劲,深深扎根于砀山大地,默默见证着地方的发展变迁与时代进步。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古梨树是当地梨产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其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农业的坚韧与传承。队员们驻足古树下,联想到无数响应党和国家“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号召,像古梨树一样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青年干部。这堂生动的“田间思政课”让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支撑,更需要一代代人坚守初心、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深植于服务基层的实践之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梨树神祈福。汪青坪 供图
5.青春践行担使命,赋能乡村启新程
为期两天的密集实践,安徽理工大学“拾遗-薪继启为创新实践队”深入砀山梨产业一线。队员们从梨园田垄的科技应用与果农智慧中,理解了产业升级的挑战与机遇;从电商达人的创新实践中,学习了新业态赋能产业的新路径;在李庄镇的青春对话中,激发了服务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梨树王的无声诉说中,感悟了扎根奉献的精神力量。实践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守护和发展好砀山梨这一金字招牌,需要持续以科技赋能解决生产痛点,以政策与模式创新开拓市场,更需要广大青年人才传承“扎根”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队员们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教诲,把此次“三下乡”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服务乡村发展的智慧与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广袤的乡村热土上奋力书写守护“梨”想之光、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通讯员汪青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