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理念,2025年7月25日至3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薪火新承”实践队奔赴“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实地走访革命旧址、研读史料文献、聆听红色故事。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红色文化如何浸润当地发展脉络,体悟红色精神跨越时空的深远影响与时代价值。
红色遗址探访:在先辈足迹中触摸革命初心
董必武故居里,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故居主体建筑、家史陈列馆、藏书阁及后花园;李先念故居纪念馆里,队员们通过文献、实物与场景复原,全面梳理了李先念的革命历程;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中,队员们依次参观“黄麻惊雷”“商南烽火”“赤区新貌”“浴血坚持”“红旗不倒”等主题展厅,系统了解鄂豫皖苏区由鄂之黄安、麻城,豫之商城、潢川,皖之六安、霍邱共同组成的历史脉络与重大意义。
实践队成员还参观了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旧址、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旧址、郑位三革命事迹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这些红色遗址如精神坐标,让革命初心在触摸与凝望中愈发清晰。

图1.实践队成员采访黄麻起义纪念馆讲解员,雷勇朝摄
红色文化宣传:创新形式让革命故事“活起来”
在红安,红色文化正以多元创新形式走出史料、贴近大众,让革命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机。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创新表达随处可见。多媒体场景区里,黑暗中光影交替配合冲锋呐喊声效,将黄麻起义夜战场景生动还原,队员们仿佛置身鏖战天明的战场;“黄麻惊雷”“红旗不倒”等主题展厅系统铺展历史脉络,让鄂豫皖苏区的壮阔历程可感可触。

图2.实践队成员在多媒体场景区观看还原的黄麻起义场景,柯鑫摄
红秀剧场则以科技赋能红色演艺创新。这座以“八一”轮廓、五角星穹顶为标志的场馆,通过32米超宽LED屏、360度环绕声系统和升降舞台,打造沉浸式3D空间。核心剧目《我和我的红安》以黄麻起义、上甘岭战役为主线,用“黄安谣”串联革命史诗,537高地“死战不退”的场景令观众动容,剧终全场齐唱《歌唱祖国》的画面更是让红色精神直抵人心。
从遗址活化到科技演艺,从展馆创新到场景再现,红安用创新让革命故事“活”在当下,让红色精神在体验中直抵人心。

图3.实践队成员与剧组成员合影,黄鑫摄
红色文化浸润:滋养教育医疗文旅发展沃土
在红安的探访中,实践队队员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如暖阳般洒落在教育、医疗、文旅各个角落,成为滋养发展的源头活水。
红安一中始终坚守红色教育初心,这所由董必武创办的老校,用学雷锋纪念、清明扫墓、五四宣誓等活动串联起红色教育链条,学校更与黄麻纪念馆、李先念故居等建立合作,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学业报国”的志向。
苏区医院的墙上,“山沟野坳是我房”的旧歌谣让队员驻足。医生们讲述着援藏时“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正如当年林之翰院长用草药救伤员的初心。红安县中医医院的新院区里,现代医疗改革与红医精神相融,“人民至上”的信念在医者手中传承。

图4.实践队成员采访苏区医院的医生,王熙摄
红色文旅更让人眼前一亮。展馆中,“铜锣小子”“铜锣丫头”IP公仔、帆布袋等文创产品可爱鲜活,将红色故事装进日常。将军谷以“红色+”模式推动产业融合,熊家咀村用情景剧活化遗址,让静态历史变身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红安县2023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亿元,“红安苕”产业链年产值达25亿元,革命老区正以红色资源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
从董必武故居的青瓦到黄麻起义纪念馆的烽火记忆,从红秀剧场的沉浸式体验到“铜锣小子”IP的鲜活传承,红色资源在红安被精心守护、创新转化,既成为滋养精神的沃土,更化作推动发展的动能。
此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资源,正是让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密码。红安大地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发展血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而这份跨越百年的精神力量,也将激励着青年学子以初心赴使命,让红色薪火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远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