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三下乡|法学院田埂实践探地膜实况,法治护航促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塑法清源,土有新生”乡村振兴实践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而农业绿色发展则是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与必由之路。在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农村地膜作为保障农作物增产、促进农业高效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其规范使用与污染治理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已然成为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议题。然而,部分地区地膜使用不规范、回收处理不到位等问题逐步显现,废旧地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仅影响土壤结构和耕地质量,也制约着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对农业绿色发展形成潜在阻碍。
  
  大棚深处察地膜实况,田埂之间探种植实情
  
  2025年7月19日,“塑法清源,土有新生”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聚焦地膜使用和管理规范助力绿色农业发展,围绕大棚种植技术应用、地膜使用与管理等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农户采访与问卷发放等工作。
  
  七月的阳光穿过大棚薄膜,在菜畦间投下斑驳光影。没有会议室里的寒暄客套,调研就在垄沟边、田埂上、滴着汗珠的蔬菜大棚下展开。队员们提提裤脚,俯身穿梭于各个大棚,细致观察地膜的铺设方式、材质特性,记录不同区域地膜的破损程度与使用周期。
  
  调研发现,基地大棚种植已形成稳定模式:以番茄为例,单棚日产量可达30-40斤,采摘环节采用人工操作以保障果实品质;地膜应用广泛,每亩用量约10斤,每年更换一次,在保水、保温、防杂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部分大棚配套滴灌系统,与地膜形成供水和保水协同模式,既实现精准灌溉,又减少水分流失,有效提升种植效率。同时,队员们也注意到,田间散落的废旧地膜碎片较为常见,暴露出回收环节的薄弱。
  
  团队成员实地调研地膜使用情况
  
  田埂边上听农户心声,环保所里寻治理良策
  
  在江宁区谷里街道,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大棚,与正在采摘番茄的农户一同劳作,在指尖翻飞的采摘间隙拉起家常,从地膜的实际效用聊到处理难题。“这地膜保水保肥,种番茄离不了,一亩地得用十来斤,一年一换”,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务农经验的农户边摘边说,额角的汗珠混着笑意滚落,“就是旧膜麻烦,轻飘飘的不好收拾,卖废品几毛钱一斤不值当,攒多了就点火烧了,省事儿”。
  
  当问及是否知道焚烧地膜不合规时,农户们大多摆摆手:“听说过不让烧,但村里没设回收点,不烧扔哪儿去?”有农户指着田埂边散落的地膜碎片叹气:“不是不想弄干净,收这玩意儿费工,又没补贴,忙活一天不如多摘两筐菜实在。”交谈中,不少农户提到,要是能有专人上门收、给点补贴,或者提供方便的回收工具,他们也愿意配合规范处理。
  
  田埂上的对话,让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农户对地膜的依赖与对处理难题的无奈——环保意愿与现实成本的矛盾,正是地膜治理需要破解的核心症结。
  
  团队成员采访农户
  
  在横溪街道环保所,实践团成员与在场的环保员围绕农膜使用规模、回收网络、政策执行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访谈交流。环保员向队员们介绍了横溪街道当前的农膜使用情况与三级回收机制,在政策执行层面,街道推行的“以旧换新”补贴机制以及全流程监管体系使队员们看到了治理的创新思路。针对微塑料污染的防治,环保员向队员们介绍了立体化宣传、技术攻坚、执法协同的三措并举治理路径,描绘了未来绿色发展的美好蓝图。
  
  团队成员采访环保员
  
  问卷背后挖问题症结,数据分析辨治理痛点
  
  为系统掌握地膜使用及污染治理的整体情况,实践团队面向当地农户和环保局工作人员等人线上线下发放问卷目前共计327份,回收有效问卷327份,全面覆盖地膜使用频率、处理方式、环保认知及政策需求等维度。
  
  数据显示,地膜使用依赖度高,但处理方式粗放,55.05%的农户选择焚烧,43.97%的农户选择填埋,还有40.39%的农户更是选择随意丢弃,规范回收的比例不足五成;62.07%的农户认为“回收点太少”是主要障碍。问卷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户的环保与法律认知薄弱,仅24.43%的农户清楚地膜残留的污染危害,14.01%的农户了解“禁止焚烧”法规;但农户们的政策支持意愿大多较为强烈,67.43%的农户赞成出台回收补贴法规,还有62.87%的农户希望政府配备免费回收工具。
  
  这些数据印证了实地调研与农户采访的结论,凸显当前地膜治理的核心痛点:回收体系缺位、成本过高、认知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农户对完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的迫切需求,为后续针对性施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
  
  普法宣讲明权责机制,法治护航筑生态屏障
  
  2025年8月15日,暑气未消,“塑法清源,土有新生”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普法材料,专程来到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环保所,以一场干货满满的普法讲座为核心活动,正式开启探索农膜科学回收长效机制的实践之旅,旨在为当地农业生态安全筑牢坚实的法治屏障。
  
  讲座现场,实践团成员结合PPT演示与案例讲解,先从农膜微塑料的现实问题切入——通过展示当地农田土壤中农膜残留的实拍图片、引用农业部门监测的微塑料污染数据,直观呈现农膜降解不彻底、在土壤中迁移扩散的“隐形侵蚀”危害,让在场的环保工作人员与部分参会农户清晰认识到:农膜微塑料不仅会破坏土壤微生态平衡、阻断养分循环,还会干扰农作物根系发育,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与安全,切实关联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根基。
  
  随后,讲座围绕《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条款、《农用薄膜管理办法》里对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的全流程规定,逐条拆解法律要求,并结合周边地区“农户随意丢弃废旧农膜被处罚”“企业未履行农膜回收义务被追责”等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不同主体在农膜治理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讲座尾声,实践团特别强调“谁污染谁治理”的核心原则,明确划分权责边界:农户需优先选用合格可回收农膜,按规范使用并主动交售废旧农膜;农膜生产企业需承担回收主体责任,建立回收网点;政府部门需牵头完善回收体系、加强执法监管。通过清晰的权责梳理,现场人员对农膜治理的法律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进一步推动“依法用膜、主动护膜”的社会共识在基层落地。
  
  团队成员开展普法讲座
  
  从大棚种植的技术细节,到旧地膜处理的现实困境,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持,更离不开法律与政策的护航。下一步,本团队将以专业视角持续关注农村地膜问题,推动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与落实,号召各方责任主体通过强化监管、完善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替代技术等举措,破解地膜污染难题,推动形成“源头管控、过程减量、末端治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生态根基。
  
  团队成员实践合影
  
  文案|“塑法清源,土有新生”乡村振兴实践团
  图片|“塑法清源,土有新生”乡村振兴实践团
三下乡推荐
  • 小手拉大手 书香伴成长
  • 为了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手拉手志愿”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
  • 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