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踏访改革源地:安财学子小岗村寻精神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9 阅读: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青梧非遗队
7月21日至25日,安徽财经大学的学子们走进安徽凤阳小岗村。这片镌刻着“敢为天下先”印记的土地,40多年前因18位村民按下的红手印开启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如今,学子们循着历史足迹,在讲座、展馆、田野间,触摸改革脉搏,传承小岗精神,为乡村振兴积蓄青春力量。
课堂求知:聆听改革篇章,厚植精神底蕴
小岗村会议室里,《我与大包干带头人面对面》专题讲座如期举行。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金昌两位老人,为学子们回溯了那段改写中国农村历史的改革岁月。“那时候日子太苦了,真的是饿怕了,为了吃饱饭,我们才想着要改变。”严金昌一句朴实的话,拉开了1978年的记忆闸门。当年安徽大旱,小岗村在人民公社“大锅饭”体制下濒临绝境,18位村民在昏暗灯光下秘密约定“分田到户”,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那句“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的誓言,藏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关友江回忆,分田时村民“既兴奋又紧张”,而改革的成效立竿见影:1979年粮食总产达13.3万斤,是前五年总和,村民人均收入从22元跃升至400元。尽管曾面临“不许分田单干”的政策压力,但在凤阳县委支持及邓小平“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肯定下,包产到户终成全国农村改革的起点。“从大包干到如今农、旅、工同步发展,小岗变了天。”严金昌感慨着家乡变迁。关友江则寄语学子:“靠的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劲头,你们要把这精神用到乡村振兴中去。”讲座落幕,学子们仍沉浸在历史的震撼中,纷纷表示要以小岗精神为指引,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与大包干带头人合影留念。张妍 供图
展馆追思:探寻沈浩足迹,汲取为民力量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内,安徽财经大学学子们在一件件实物中,触摸这位“新时代小岗精神践行者”的初心。展柜里,一只褪色的搪瓷杯印着“为人民服务”,杯沿的磕碰痕迹,见证着他无数个在村委会办公室与村民促膝长谈的夜晚。旁边的笔记本上,“解决问题要走村入户,坐在办公室里等不来答案”的字迹力透纸背,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他“扎根田间”的实干。一面“民生清单”展板前,密密麻麻记录着沈浩六年里办结的实事:修通村路、引进良种、新建学校……每一项都标注着完成日期。“他总说‘乡亲们的事再小也是大事’,29本民情日记写满了这份牵挂。”讲解员的话让现场陷入沉思。离馆时,“一心为民”的展题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学子们坦言,此刻才真正明白,沈浩精神就是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的坚守。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沈浩精神。蔡纹邑 供图
田垄躬耕:摹当年分田景,悟改革奋斗魂
7月的小岗村田野,晨露未晞时,安徽财经大学的学子们已踏着田埂集结,一场“分田到户”模拟劳作在此展开。这一场景,恰似1978年冬夜后,小岗村18户村民走向各自“责任田”的那个清晨。学子们有序认领“责任田”。俯身拔除杂草时,指尖的泥土簌簌滑落,专注的神情仿佛与当年村民丈量土地时的郑重重叠。烈日渐高,豆大的汗滴砸在土坷垃上,洇出一小片深色。有学子直腰擦汗时,望见同伴们在田间忙碌的剪影,竟与史料照片中1979年小岗村民抢种的画面渐渐重合。拔除的杂草堆成小丘,除净的田垄透着新鲜土气,为“自家田”出力的劲头,正是“包干到户”最本真的生动写照。歇脚时,指尖还沾着草汁的绿意,学子们对“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句老话有了真切感悟。夕阳为田野镀上金边,汗水混着泥土的芬芳,让“自力更生、敢闯敢试”的小岗精神,在躬身实践中愈发清晰可触。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劳作。张妍 供图
五天的小岗之行,安财学子从讲座中读懂改革勇气,于展馆里触摸为民初心,在田垄间体悟奋斗真谛。小岗精神的种子已悄然播下,他们将带着这份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书写青春担当。
三下乡推荐
  • 小手拉大手 书香伴成长
  • 为了激发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手拉手志愿”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14日--2025年8月
  • 2025-08-19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