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青春扎根乡野,初心点亮希望 在庆祝建党104周年的光辉七月,滁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皖叶探知”实践团怀揣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奔赴革命老区六安市叶集区,用七天的暑期支教实践,在乡村孩子们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厚植家国的情怀。这场以“三下乡”为名的青春行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帮扶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基层振兴的深刻诠释。
红色基因浸润课堂内外,家国情怀厚植童心深处 在叶集这片曾见证过革命烽火的土地上,实践团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在乡村教室响起,孩子们挥动的小手与清亮的童声交织,唱出的是对祖国最朴素的热爱;改编自真实案例的防诈骗情景剧里,“遇事找家长、遇惑问老师”的叮嘱,既教会了自我保护,更传递了对规则的敬畏与对社会的信任。
尤为动人的是“给习近平爷爷写封信”的特色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拼音夹杂的文字,诉说着家乡的变化、学习的快乐与对未来的憧憬。“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建设家乡”“谢谢党和国家让我们有学上”——这些朴素的话语,正是实践团用真心浇灌出的爱国萌芽,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图为孩子们与队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窦振月 供图

图为孩子们认真学习地理小知识课堂。窦振月 供图
多维赋能助力全面成长,青年担当践行青春使命 实践团的课程设计,始终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安全守护、能力培养与理想塑造融为一体。
安全课堂里,“模拟救援”“标识寻宝”等创新形式,不仅让防溺水、交通安全等知识入脑入心,更在互动中培育了孩子们的生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成长课程中,三人两足的协作奔跑、棋艺对弈的心理陪伴,在欢声笑语里教会孩子们团结与包容,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品格底色;文化与知识课堂上,地理课带孩子们触摸大别山岩石标本,感受家乡的地质密码;剪纸课让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唤醒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这些课程背后,是实践团成员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深刻践行。

图为孩子们在“小小辩论赛”中的精彩表现。窦振月 供图

图为团队队员为小学龄孩子们讲中国历史故事。戴杨杨 供图

图为团队队员与孩子下棋对弈陪伴孩子的闲暇时光。窦振月 供图
双向奔赴传递温暖力量,共书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老师,明年还来吗?”孩子们的期盼,是对支教成果最纯真的肯定;乡亲们“孩子天天盼着去”的朴实夸赞,道出了基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乡政府“欢迎再来”的邀约,更彰显了高校服务地方的价值所在。
七天的时光虽短,但实践团成员用行动诠释了“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青年担当。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通过课程播撒的希望,或许会成为某个孩子走出乡野、回报家乡的动力;通过实践积累的经验,也将为高校助力乡村教育提供鲜活样本。
正如团队成员所言:“我们想让孩子们知道,世界不止于村落与小镇。”这份初心,正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生动写照。滁州学院“皖叶探知”支教实践团的“三下乡”行动,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教育添彩,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在哪,奋斗的旗帜就飘扬在哪;初心在哪,成长的希望就播种在哪。(通讯员:窦振月)

图为团队与孩子们在学习强国的标语前的合照纪念。曹金波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