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阡陌交通赴沃野 青年志绘振兴图——合工大学子在皖南深处助力乡村振兴

2025-08-01 来源:张振寰
  (通讯员:张振寰)7月14日至15日,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韵乡村·绿动杨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围绕“乡村振兴、学农支农”主题,开展为期两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乡情,用专业赋能产业,在皖南丘陵深处书写“青春之卷”。
  
  团队出发照;段晨磊供图
  
  田间课堂解答“粮食安全密码”
  
  14日上午,团队成员抵达杨柳镇镇农业农村综合发展中心鲁新华站长向同学们介绍:杨柳镇现有高标准农田5.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1%,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2023年全镇粮食总产6.5万吨。张军主任介绍说“目前全镇农机总动力5.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9%,一根网线就把万亩良田管起来。”
  
  把“小田变大田”,让“个体富裕变集体富裕”,访谈小队了解到杨柳镇通过“三权分置”激活土地经营权,培育260户规模经营户,户均经营230亩,土地流转率81%,实现“不垒大户、风险可控、效益更优”。同学们围绕“粮食安全与青年责任”展开即时讨论,队长林欣怡在笔记本上写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关键也在‘藏粮于青年’。”
  
  张军主任为团队成员介绍杨柳镇基本情况;段晨磊供图
  
  巷尾调研倾听“乡村振兴心声”
  
  14日,民生调研组7名同学顶着高温,走街串巷发放问卷160余份,围绕教育、医疗、人居环境等倾听民声;访谈组走进镇政府为民服务中心,对话农业农村、水利、文旅等5位一线干部,梳理出“产业融合、农旅互促、人才回流”三大关键词。镇党委副书记汪太林勉励队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对策带回实验室。”同时嘱托团队成员:青年人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将身心投入土地和人民,切忌纸上谈兵,更要注意自身安全,注重防暑,交通安全。
  
  团队成员在进行街头访谈;段晨磊供图
  
  产业一线探寻“绿色发展路径”
  
  实践期间,队伍先后来到焦甜香产业融合园、竹蜻蜓美学基地、新龙村农旅研学基地、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和天龙湖家庭等地。
  
  在焦甜香园区,同学们参观了从烟叶烘烤到香料提取的全流程,了解到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机制,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2.8万元。
  
  王亮书记为团队成员讲解生产设备;段晨磊供图
  
  竹蜻蜓美学基地里,参天高树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生态与生活相辅相成,露营、研学、音乐节等新业态让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让农户成为“当家致富人”。
  
  冯子丹女士为团队成员介绍竹蜻蜓美学营地;段晨磊供图
  
  木子禽业与天龙湖家庭农场采用“粪污资源化+有机种植”循环模式,年出栏特色宣州鸡20万羽、鲜蛋1500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团队成员提议可现场采集样品,返校后进行有机肥成分分析,为镇里即将启动的“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提供数据支持。
  
  桂在军主任为团队成员介绍木子禽业合作社;段晨磊供图
 
  
  熊爱民女士带领成员参观农场;段晨磊供图
  
  青年对话播撒“人才振兴种子”
  
  15日上午,实践队在新龙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关于人才引进的深度对话在驻村书记和青年学子间展开。当话题聚焦于“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时,黄进的话语里反复出现一个词——青年。“乡村要发展,光靠外力输血不够,得让本土青年成为‘主力军’。”黄进说,过去三年村里尝试过“高薪引才”,但外来人员往往因生活习惯、长期规划等问题难以扎根。外出务工后返乡的年轻人,留下来的也很少,能留下来的凭借自身经验,运用电商技术、专业知识成为青年人才入村的“领头雁”。
  
  黄进书记接受团队成员采访;段晨磊供图
  
  实践团队提出的“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与黄进的想法不谋而合。双方梳理三条路径:
  
  第一,“乡土课堂”筑基:邀请返乡青年、农业技术员每月开展技能培训,内容从直播卖货到果树修剪,全按村民“点单”设置;
  第二,“政策礼包”护航:对返乡创业青年给予场地租赁减免、小额贷款贴息,同时配套“一对一”政策解读服务;
  第三,“情感纽带”联结:建立在外青年微信群,定期推送村里发展动态,每年春节举办“家乡变化展”,用乡愁唤归心。
  
  “就像播种子,得选对品种、给足养分,还得耐住性子等它扎根结果。”黄进的比喻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这场对话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调研。当“人才振兴”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新龙村的振兴之路,正被一群人与另一群人的共识照亮。
  
  青春誓言绘就“未来振兴蓝图”
  
  两天时间,队员们累计走访5个行政村、2个产业园区、3个家庭农场,形成超2万字调研报告,提出“智慧农机共享平台”“青年农创客孵化计划”等6条建议。
  
  指导老师胡桂菊讲到:“青年人才的到来将为杨柳镇注入新活力,让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让‘三下乡’变成‘常下乡’。”这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青春誓言,正随着稻浪飘香,传向更远的远方。
    来源:张振寰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