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海南师范大学学子探访施茶村 解锁古村焕新密码

2025-08-01 来源:颜璐 胡鑫怡
  (通讯员:颜璐 胡鑫怡)为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2025年7月9日,海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循迹琼崖・红韵兴乡”乡村振兴促进团赴海口市施茶村,聚焦当地特色石斛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创新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专题研讨等方式,解密古村焕新的施茶之路。
  
  “积分制”破解治理难题
  
  施茶村曾因贫瘠流传"有女不嫁羊山"的民谣,如今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为"中国幸福村",每年吸引30万至50万人次游客。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乡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作为"五星级美丽乡村"和"海南省文明村镇",施茶村在乡村治理中探索出可推广的有效措施。
  
  村干部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施茶村的发展历程,当谈及治理经验时,村干部向实践团介绍:“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积分制管理是治理的关键。我们推行的积分制管理已成为标杆案例——巡查人员发现村民家中有乱堆乱放现象时,会拍照上传系统并提醒整改。村民完成整改后上传对比照片即可获得积分,这些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还能享受村里的各项福利政策。例如,李婶整改乱堆柴火赚了10分,老王收拾农具换了洗衣粉。”施茶村推行的积分制管理已成为乡村治理标杆案例,这种创新做法既调动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又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图为施茶村干部为实践团成员讲述乡村发展情况。陈敏生 供图
  
  从产业空白到石斛富民,从管理松散到"积分管村",村干部表示,积分制覆盖产业发展、环境维护和邻里互助等领域,推动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增强了乡村治理的合力。
  
  “石斛花”映照致富之路
  
  海口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固有模式,采用“石斛种植+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在合作社种植区,实践团成员们观察到:石斛错落生长于火山岩基质上,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自动调控温湿度,都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图为施茶村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讲解员正在对石斛园进行讲解。胡鑫怡 供图
  
  “我们充分发挥火山地貌特色,开发了石斛观光体验项目。”合作社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道,“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石斛生长全过程,还能参与种植体验,让农产品变身旅游打卡点。”这种"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盘活了乡村资源。团队成员们边记录边讨论,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与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双重驱动作用。
  
  村民洪尚科是石斛园的讲解员,他回忆道:“2018年总书记来我们园区考察乡村振兴工作时嘱托我们,'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我们把这句话刻在石头上,更记在心里。五年来,石斛种植从100亩扩大到1200亩,"现在不仅有工资、分红,还有退休金,日子越来越红火”。洪尚科的故事,正是施茶村从"产业振兴"到"农旅融合"的生动缩影,也折射出了这里村民勤劳致富的幸福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美社村村民进行调研问卷填写工作。陈玉丽 供图
  
  在与村干部、村民的亲切交流中,实践团结合旅游专业知识,就“石斛+旅游”深度融合提出建议:打造火山石斛主题民宿,将地质文化与作物特色融入建筑设计;开发“直播溯源游”项目,实现线上云游种植区与线下体验采摘的双向联动等。施茶村干部认真听取实践团成员们的建议,结合实际情况与实践团成员们围绕项目可行性展开深入探讨。
  
  施茶村通过“产业发展+治理创新”双轮驱动,不仅实现了经济增收,更培育了文明乡风。无论是石斛产业基地里忙碌的身影,还是议事长廊中村民的热烈讨论,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剪影。正如施茶村干部所说:“乡村振兴既要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更要让乡村风气好起来,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来源:颜璐 胡鑫怡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