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深耕乡土育桃李—青春赋能振兴路 长安大学建工学院赴宜阳樊村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实践纪实

2025-08-01 来源:长安大学建工科协
深耕乡土育桃李—青春赋能振兴路
长安大学建工学院赴宜阳樊村中学开展教育帮扶实践纪实
        2025年7月上旬,长安大学赴河南宜阳“助力乡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队跨越千里,进驻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樊村镇初级中学,开启了为期多日的教育帮扶行动。这支由14名师生组成的队伍,以“助力乡村教育,呵护留守儿童”为核心使命,通过精准调研奠基、红色铸魂引领、需求靶向施策的三维实践路径,为乡村学子送去知识暖流,为教育振兴注入高校智慧。
一、精准把脉:双轨调研锚定帮扶靶心
        乡村教育振兴,首在精准识情。实践团立足樊村镇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教育支持弱的现实,创新采用 “实地家访+电话访谈+问卷普查” 多轨并行模式,深度绘制学情图谱。
(一)田野足迹丈量真实需求
         7月13日,实践团兵分三路,徒步深入樊村镇下辖村落,对首批6户典型学生家庭开展入户走访。在农舍院落、田间炕头,队员们细致观察学习环境,与家长、学生促膝长谈。调研发现:
家庭教育氛围积极:家长多为务农或务工人员,虽知识水平有限,但对子女教育抱有强烈期望,普遍表示“再难也要供孩子读书”;
学生自律性突出:受访学生能主动规划学习时间,在简陋书桌上坚持完成课业,展现出勤勉向上的精神风貌;
共性瓶颈待破解:家庭在学业辅导方法、亲子沟通技巧、拓展性资源获取等方面存在普遍需求。
 
图 1:实践队员在教师引导下徒步进村入户(供图:杨硕飞)
(二)科学问卷厘清留守现状
        7月14日,实践团在与校长爨治伟的专项会议后,聚焦国家“完善留守儿童台账”政策要求,将调研范围扩展至20户家庭。四组队员携带统一制式问卷,重点采集四大维度数据:
留守结构:父母务工地点、返乡频率、联络稳定性;
监护能力:监护人年龄、健康状况与文化水平;
学习生态:家务负担、经济来源、独立学习空间;
支持网络:学业辅导渠道、情感倾诉对象、亲子沟通深度。
  
图 2:队员耐心向监护人解释问卷内容(供图:王旭东)
        历时两日的高强度调研,形成覆盖26户家庭的深度案例与20份有效问卷,首次系统揭橥樊村中学留守儿童群体特征:隔代监护超七成,亲子沟通频率不足每周1次,超半数学生承担较重家务,为后续精准干预奠定坚实数据基石。
二、红色铸魂:主题团课激扬青春使命
        思想引领是教育帮扶的灵魂工程。7月13日晚,实践团在樊村中学礼堂启动品牌活动“红色启航”主题团课,以党的光辉历程唤醒乡村学子的家国情怀。
主讲人黄晨曦以《党的104载:光辉历程与青年使命》为题,通过大量珍贵史料,生动串联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壮阔史诗。课程巧妙结合中学生认知特点,重点阐释新时代青年的“三重使命”:
理想之锚: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担当之勇:在知识沃土中锤炼过硬本领;
奋斗之志:以“自找苦吃”精神直面人生挑战。
“我们生逢盛世,更当以‘强国有我’的自觉接过历史接力棒!”黄晨曦的结语引发全场热烈掌声。活动现场,学生们凝神聆听、认真笔记,眼中闪烁着对理想信念的初醒之光。
图 3:红色团课现场学生专注聆听(供图:王旭东)
三、靶向破题:特色课程直击成长痛点
        基于前期扎实调研,实践团锁定“网络依赖防控”这一乡村教育新痛点,于7月15日推出创新支教课程,以“科学认知+行为训练”双轮驱动,助力学生健康触网。
(一)理论破壁:解构沉迷的神经密码
        主讲人黄佳攸援引《青少年蓝皮书》数据指出: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2%,且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课程通过三大模块破解认知迷思:
双刃警示:结合本地案例,剖析过度用网导致的学业滑坡、社交退缩等风险;
机制揭秘:以“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现象切入,揭示多巴胺奖赏回路与即时反馈机制的科学原理;
实战策略:传授“四象限法则”时间管理、“番茄工作法”专注训练、“无干扰时段”设定等工具。
       “这不是意志力的失败,而是被算法设计裹挟的必然。”黄佳攸强调,掌握原理方能重获主动权。
(二)游戏赋能:重建现实的快乐链接
        为固化行为认知,实践团设计“拒绝沉迷·拥抱现实乐趣”互动游戏链,将抽象理念转化为身体记忆:
游戏名称 训练目标 对抗网络沉迷核心素养
反向指令 抑制自动化反应 专注力
 
数字炸弹 延迟满足与情绪管理 自控力
 
谁是卧底 语言表达与察言观色 现实社交能力
 
图4:“数字炸弹”游戏锻炼学生延迟满足能力(供图:王旭东)
        教室里,转动“大冒险转盘”的欢笑此起彼伏——“才艺表演”“大笑15秒”等任务让孩子们在真实互动中体验情感共鸣。带队教师张连博阐释设计深意:“在协作与即时反馈中感受线下互动的满足感,是对抗虚拟依赖的本源力量。”
四、扎根中国:高校智慧赋能教育振兴
        长安大学建工学院的此次实践,是高等教育资源下沉乡土中国的生动缩影。“三天仅是起点”实践团指导教师表示,“我们将建立长效追踪机制,确保帮扶可持续。”
实践模式的三重创新价值
调研方法论突破:“双轨家访+问卷矩阵”实现需求精准画像,样本覆盖超全校50%家庭,突破既往支教“大水漫灌”局限。
课程研发靶向化:从红色铸魂到网络素养,紧扣政策要求与地方痛点,彰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敏锐度。
游戏化行为干预:首创“认知重构-行为训练-情感巩固”三维干预模型,为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范式。
 
图5:实践团与樊村中学师生合影留念(供图:杨硕飞)
结语:在乡土深处书写青春答卷
        当夕阳为樊村镇初级中学的操场镀上金边,实践团的旗帜仍在迎风飘扬。从家访时方言沟通的耐心,到团课中少年们闪亮的眼眸,再到游戏里迸发的纯真欢笑——这些瞬间凝结成长安大学建工学子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青春诠释。
        正如红色团课所启迪的,乡村振兴的伟业呼唤青年的担当。这支实践团以专业与热忱,在伏牛山麓的村庄里埋下种子:一颗关于科学认知的种子,一颗关于自律成长的种子,更是一颗将个人理想汇入时代江河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破土而生,便是教育强国梦照进现实的时刻。
通讯员注:本文所有内容基于长安大学建工学院2025年7月13—15日在宜阳县樊村镇初级中学的实践纪实,人物、数据及情节均源自实践档案,绝无虚构。
通讯员:赵文淏
    来源:长安大学建工科协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