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书香寻迹延安路 赤心赓续革命情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社团赴延安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三下乡实践活动

2025-08-01 来源:李宇凡 邢梦瑜
  为深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近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社团组织“探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开展为期五天的“追寻红色印记”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从西安启程,沿红色足迹奔赴延安,在历史现场中聆听革命故事、触摸时代脉搏,让青春在赓续革命精神中绽放光彩。
  
  首日启程:西安八办忆峥嵘红色桥梁映初心
  
  7月23日清晨,古城西安的阳光洒满街巷,实践团成员怀着激动与崇敬之情,首站抵达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推开古朴的大门,青砖灰瓦的院落里,老槐树在光影中静静伫立,仿佛将时光拉回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秘密交通线”展区,泛黄的暗号图纸与伪装成日常用品的密信工具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讲解员介绍,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正是这些物件架起了延安与外界的“红色桥梁”,地下工作者凭借智慧与勇气传递关键情报。实践团成员驻足良久,白琪瑶同学轻声感慨:“这些平凡物件背后,是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守护的信仰。”
  
  采购科旧址内,整齐摆放的账本、算盘与运输单据格外醒目。讲解员讲述,抗战时期物资极度匮乏,采购科需为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筹集药品、布匹、粮食等战略物资。为避开敌人封锁,采购员们常乔装成商贩穿梭城乡,甚至徒步翻越秦岭。“每一笔账、每一张单据,都浸透着先辈的血汗。”谢俊楠同学翻阅着泛黄的账本,深有感触。
  
  图1同学们参观革命文物,感受先辈的艰苦抗战之路
  
  午后,实践团登上前往延安的火车。车厢内,成员们热烈讨论着上午的见闻:有的在笔记本上记录感悟,有的整理照片,有的分享对革命精神的理解。队长邢梦瑜望着窗外,眼神坚定:“延安是革命圣地,我们要在这里读懂事。”
  
  图2团队安全到达延安
  
  次日深访:杨家岭悟真理纪念馆溯初心
  
  7月24日,延安阳光正好,实践团首站来到杨家岭。在中共七大旧址前,成员们合影留念,随后走进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窑洞。毛泽东旧居内,土炕、书桌、油灯的简朴陈设,让《实践论》《矛盾论》的诞生背景变得具象——正是在这方窑洞里,革命先辈探索出照亮中国道路的真理。
  
  “原来‘实事求是’是在这样具体的实践中总结的。”邢梦瑜指着墙上的标语说。成员们围在老照片前,对照史料热议红军长征、敌后斗争、大生产运动等历史,李宇凡同学坦言:“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眼前的场景,才懂先辈在艰苦中探索的不易。”
  
  途中,实践团在杨家岭附近的非遗展示区偶遇陕北剪纸大师李福爱。她正用剪刀将红纸剪成“延安精神”主题图案,“你看这‘自力更生’四个字,每一笔都要有劲儿,像当年共产党人干活那样。”李福爱边剪边说。成员们与她合影,鲜红的剪纸成为党史传承的生动注脚。
  
  图3队员们与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富爱女士交流后合影
  
  下午,实践团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内系统展现了1935年至1948年的延安岁月,从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到党中央东渡黄河,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记忆。“抗大”展区内,一份泛黄的学员守则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字迹仍清晰可辨,这正是“抗大精神”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主题展区内,张思德同志的事迹与群众赠送的拥军鞋相互映衬。孙阳阳同学驻足良久:“先辈的历史虽已过去,但精神永远活着,我们青年要铭记历史,义不容辞。”
  
  图4队员们在红色历史中,与先辈对话
  
  傍晚,成员们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斜阳下,老槐树映着窑洞,静谧庄重。侯春老师讲述着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与群众同吃同住的故事:“毛主席常在院子里和老乡拉家常,问收成、记困难。”朱成慧同学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再是口号,而是先辈的日常。”
  
  图5队员们在枣园中孜孜不倦探寻红色印记
  
  三日寻踪:南泥湾见奋斗大生产铸精神
  
  7月25日清晨,实践团乘公交车赴南泥湾。1小时后,车停在大生产纪念馆前,一阵带着泥土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远处,千亩水稻如绿色波浪铺向天边;近处,绿油油的稻穗在阳光下点头。
  
  “这就是八路军战士用双手开垦的良田!”谢俊楠感叹。刘浩楠望着眼前的景象:“果然是课本里的‘陕北的好江南’!”白琪瑶补充道:“比想象中壮阔,这是大生产的奇迹。”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成员们参观了战士们用过的镢头、纺车、织布机——一把磨亮的镢头把手上,深深的握痕仿佛还留着战士挥汗的温度。“我们有打仗的军队,也有劳动的军队。”纪念馆内的展板引述着毛泽东的话,讲解员介绍,三五九旅在南泥湾“一面打仗、一面生产”,用双手将荒坡变良田。
  
  走出纪念馆,成员们来到垦区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的木桌、土炕简朴依旧,桌沿的磨痕诉说着深夜擘画的辛劳;朱德旧居的垦荒图边角微卷,粗瓷茶杯似有余温;彭德怀旧居的墙上,生产进度表的刻痕清晰可辨,墙角的镢头泛着光泽。
  
  沿田埂走进当年开垦的稻田,脚下土地松软肥沃。孙阳阳踩在田垄上:“每粒粮食都有战士的汗水,才懂大生产的艰辛。”李宇凡感动地说:“前辈不仅开垦了良田,更创造了中国的未来!”
  
  队长邢梦瑜在笔记本上写道:“延安精神在南泥湾有了答案——面对困难不低头,靠双手创造奇迹。”成员们纷纷点头,在党徽前合影留念,将这份奋斗精神刻入心中。
  
  图6为实践团成员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中学习
  
  四日研学:书院学新思抗大承壮志
  
  7月26日,实践团乘公交车先赴学习书院。灰色砖墙的大门庄严肃穆,门楣上“学习书院”四字熠熠生辉。院内石板路两侧绿植苍翠,环境清幽。侯老师介绍:“这里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能系统了解新思想的丰富内涵。”
  
  展厅内,展板系统阐释新思想的核心要义,展示新时代中国在经济、科技、民生等领域的成就。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看。朱成慧感慨:“这些照片太震撼,新思想真的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在多媒体互动区,成员们点击屏幕查阅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解读视频及政策案例。孙阳阳操作着屏幕说:“这种形式让我们能深入学习,理解更透彻。”随后,成员们走进红色书店,翻阅延安革命历史书籍,在文字中穿越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图7为实践团成员在学习书院观看讲解视频
  
  下午,实践团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馆。浅灰色砖石建筑前,“抗大纪念馆”牌匾醒目。馆内大厅,抗大学员群像雕塑矗立,后方墙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熠熠生辉。
  
  侯老师介绍:“抗大1936年创办,十年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办学条件艰苦却信念坚定。”成员们凝视展柜中的枪支弹药、观看视频资料,仿佛回到烽火岁月。石板凳课堂让大家联想到如今的现代化设施,深刻体会先辈求学的不易。
  
  “学员们白天训练,晚上在油灯下学习,带伤坚持只为奔赴前线。”侯老师补充道。展柜里的肩徽、军徽闪耀着不同数量的星星,见证着佩戴者的荣誉与奋斗。李宇凡说:“学习书院让我懂新思想的力量,抗大让我承先辈的壮志,都将激励我奋进。”
  
  图8为实践团成员在抗大纪念馆观看历史视频
  
  终日程满:王家坪缅先烈实践悟精神
  
  7月27日,实践团走进王家坪旧址,为此次实践画上句号。这里背依黄土高坡,面朝延河,1937年至1947年是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驻地,无数影响中国革命的决策从这里发出。
  
  在中共中央军委礼堂,斑驳的木质长桌旁摆着旧木椅,墙上军用地图留有红色标注。白琪瑶抚摸桌角的磨损痕迹:“‘运筹帷幄’背后,是先辈为家国熬过的无数夜晚。”
  
  毛泽东旧居内,土炕上粗布褥子整齐,炕桌旁马灯静立。刘浩楠盯着《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手稿复制品:“页边修改痕迹太多,每一笔都是对革命的负责。”
  
  在冈野进旧居,木质书桌、藤椅、搪瓷缸与砚台陈列有序。侯老师介绍:“冈野进是日本共产党领导人,为反法西斯斗争作贡献。”成玉琪说:“这些日常用品见证了跨国反法西斯情谊,理想的力量真动人。”
  
  后院防空洞洞口,阳光形成光柱。侯老师指着洞壁弹痕:“1947年国民党轰炸时,同志们在此躲避仍坚持办公。”邢梦瑜望着“坚持抗战”的刻字:“以前觉得延安精神抽象,现在懂了——再难也眼里有光、心中有方向。”
  
  参观周恩来旧居时,谢俊楠注意到桌上的旧算盘和账本:“一支笔、一张纸都记这么清,老一辈的清廉值得我们学习。”朱成慧在军委办公厅旧址看到战士训练计划表:“艰苦中仍坚持学习训练,我们更要珍惜时光。”
  
  五天实践落幕,成员们在王家坪合影。孙阳阳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红色精神不是展品,是血脉里的力量,提醒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侯老师总结:“这次‘三下乡’让大家懂了革命精神的实质——实干、初心、信念。希望你们把力量化为动力,在岗位上发光。”
  
  图9为图管会实践团在王家坪合影
  
  从西安到延安,从八路军办事处到王家坪,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社团的青年们以书香为伴,寻迹红色路、赓续革命情。他们将带着这份赤心,让红色基因在青春中传承,用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来源:李宇凡 邢梦瑜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 青春聚力向乡野,希望微光暖蜀地
  • 探韵资阳文化,青春筑梦学前”——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阳光志愿者服务队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
  • 2025-08-01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