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贵医青年三下乡之古屯探幽传文脉,青春聚力绘新篇

2025-08-01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学生会“岐黄探幽·非遗拓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贵医青年三下乡之古屯探幽传文脉,青春聚力绘新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厚植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7月,贵州医科大学学生会“岐黄探幽非遗拓界”实践队以安顺屯堡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当地村落、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产业探访等形式,挖掘屯堡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一、探访屯堡村落,溯源文化根脉
  实践队先后走访天龙屯堡、鲍家屯、云峰屯等明代军屯遗存,通过参观古建筑、访谈当地居民、记录地戏表演等形式,了解被誉为“石头史诗”的屯堡民居建筑群,以及屯堡人“活化石”般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实践队员还身穿凤阳汉服与当地居民交流,探究融合江淮遗风与黔地特色的屯堡文化,通过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头建筑、凤阳汉服、地戏演出、屯堡方言,以及参观屯堡博物馆内陈列的屯堡石器、雕花门窗、面具服饰等,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对话非遗大师,体验匠心技艺
  在天龙屯堡,实践队拜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表演者、演武堂堂主陈春伍,并在陈师傅的指导下参与到地戏表演筹备过程,学习佩戴面具、模仿基础招式及唱腔技艺等,观看了地戏演员们表演《三国》等经典地戏剧目。
  通过访谈,实践队员了解了面具的雕刻、脸谱的制作、地戏的传承、学习的经历,以及当下地戏传承面临的:‘年轻人大规模外出务工,观众群体老龄化,传承人平均年龄超60岁’的现实挑战。陈师傅坦言:“真正的传承是守护‘生活方式’——当人们仍认同传统服饰、遵循宗族礼仪,文化的根就不会断。”如今,地戏正尝试“破圈”:现代舞台技术让古老弋阳腔焕发新生,面具元素化作文创产品走进生活。
  
  三、调研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在鲍家屯村委会委员曾敏的带领下,深入调研了被誉为“活态水利博物馆”的明代灌溉系统,了解“轮灌制”等传统用水管理制度。在大西桥镇九溪村村委会委员朱江波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安顺下九溪烤小肠生产基地,了解这一屯堡特色美食的产业化路径。
  车间内印有地戏脸谱的烤小肠箱子格外醒目。基地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让顾客在品尝美味时,也能感受到屯堡文化的魅力。”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既提升了品牌辨识度,又让地戏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播,实现了“舌尖美味”与“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合。基地的“人性化模式”充满温度。
  基地员工多为周边中老年妇女,针对她们需照顾家庭的特点,基地实行弹性工作制,让“顾家”与“增收”两不误。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让乡村产业发展充满人文关怀,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作为当地特色产业代表,烤小肠基地通过“非遗+产业”路径,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生态文化并行,探寻文旅融合
  实践队深入挖掘屯堡地区“山水相依、人文相融”的独特资源,创新探索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九溪村鱼鳞坝等自然景区,实践队实地考察生态系统,同时调研周边传统村落保护现状。通过调研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的平衡点,实践队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为发展理念,将自然景观、古水利工程、屯堡建筑等特色资源有机整合,思考“非遗研学路线”“屯堡文化生态游”等创意方案,现已制作并发布屯堡相关文化宣传视频十余个,各平台累计获得超过220万次浏览量,助力文化传承,推动传统文化与绿水青山协同发展。
  
  贵州医科大学“岐黄探幽·非遗拓界”三下乡实践队的安顺之行,是一次“行动—收获—影响”闭环的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体验触摸历史温度,用对话挖掘发展密码,不仅完成了“探寻安顺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之路”的核心目标,更实现了“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双重价值。“我们带走的不仅是非遗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记录,更是对‘文化如何活在当下’的思考;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宣传视频,更是青年对乡村振兴的关注与期待。”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增强了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应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学生会“岐黄探幽·非遗拓界”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2025-08-01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