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播撒希望,用陪伴温暖童心
2025-08-01 来源:南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瑜锟
这个暑期,我积极响应号召,怀着服务社区、回馈家乡的热忱,报名参加了连云港市海州区“海燕还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并进入海州区幸中社区开展为期两周的“爱心暑托班”活动。作为师范专业学生,我渴望将课堂所学化为实践,为社区孩子们开启一扇探索科学奥秘的趣味之窗。当看到孩子们因新奇实验而瞪大的双眼、因亲手操作而绽放的笑容,我深知,这颗志愿服务的种子,已在港城的热土上生根发芽。
向书本求真知,以趣味启童智
我深知,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绝非知识的简单搬运。为此,我认真学习相关知识,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力求将抽象原理化为可感可触的奇妙体验。在“光的魔法世界”一课中,孩子们通过动手调配牛奶水溶液,亲手制造出“人工蓝天”与“夕阳红霞”。“哇!容器壁变蓝了!”“中间有光柱,像彩虹一样!”孩子们惊呼起来,纷纷指着容器,眼睛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向实践求深化,化理论为神奇
科学之美,在于其可被感知与创造。在“神奇的静电魔法”课堂上,我引导社区的小朋友们用塑胶棒摩擦毛皮,让碎纸屑如获生命般“起舞”;我还带着他们开启“静电创意挑战”——用气球让彩色泡沫颗粒在桌面上“列队行走”。“神奇的非牛顿流体”课堂则彻底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小朋友们亲手搅拌玉米淀粉与水的混合物,用力捶打这碗“吃软不吃硬”的流体,感受它遇强则强的神奇特性。小手沾满黏糊糊的“太空泥”,脸上却写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与满足。活动结束后,在场的小朋友们纷纷表示,原来科学并不遥远,它就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与社区求共鸣,以奉献砺初心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的联结。暑托班期间,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知识,培养了对身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有一位家长感慨:“老师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孩子回家之后更好学了。”这份来自社区和家长的认可,让我深切体会到青年服务基层的价值——以自身所学,为社区注入活力,在孩子心中播撒好奇与探索的种子。
躬行方知深浅,奉献方悟成长
为期两周的志愿服务,让我走出象牙塔,在社区的广阔课堂中历练。从初次面对课堂纪律的手忙脚乱,到能巧妙引导孩子专注探索;从设计的纸上谈兵,到灵活应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每一步都是成长的印记。还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好几位小朋友都很羞涩,明明很好奇却不敢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一次次鼓励下,他们都顺利完成了实验内容。他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每个微小的鼓励,都可能点亮一颗宝贵的童心。
在幸中社区实践的这段时间,我不仅见证了科学的种子如何在童心中萌芽,更感受到这座海滨城市的脉脉温情。清晨社区活动室窗明几净的等待,午后孩子们围坐分享实验成品的专注剪影,傍晚家长接娃时真诚的“老师辛苦了”……这一切都成为港城夏日最美的风景。花果山下的连云港,既有山海相依的壮阔,更有邻里守望、求知向善的暖意流淌其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段社会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认到: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事业,基层是青春绽放光彩的沃土。未来,我愿继续做一粒扎根社区的“科学蒲公英”,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更多角落,以不懈奋斗回应时代召唤,用专业所学为家乡发展蓝图增添一抹属于青年的亮色。
三下乡推荐
- 青春聚力向乡野,希望微光暖蜀地
- 探韵资阳文化,青春筑梦学前”——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阳光志愿者服务队202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
-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