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5日至7月1日期实践中,赴马鞍山市何村三下乡农韵实践活动聚焦土地使用情况与种植作物现状,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调研数据。
每天天刚亮,调研团队就背着工具包出发,穿梭在田间地头。详细记录土地的位置、面积、地形地貌以及当前的使用状态。针对种植作物情况,团队成员深入田间,识别记录各类作物品种。从传统的水稻,到局部种植的蔬菜、果树以及鱼塘,都一一登记其种植面积、生长态势。同时,向农户细致了解作物的种植年限、产量波动以及市场销售等情况,掌握了第一手作物种植资料。和县以蔬菜种植闻名,但水稻仍是重要粮食作物,尤其在乌江镇等沿江乡镇。部分村庄采用

“稻虾连作”模式,水稻与小龙虾共生,既保证粮食安全又提高收益。
实践团在记录过程中,我们拍摄到何村村民正使用可携带式打药装置为水稻打药,并与该村民进行交流得知除了人为打药,合作社还会派发无人机进行高空打药,给村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无人机掠过田间,药雾均匀洒落,村民们站在地头轻点屏幕,便完成了以往肩扛手压一整天的活儿。这小小的 “空中飞手”,让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名词,而是融入农耕日常的好帮手。它循着卫星定位避开作物嫩芽,药量精准到毫升,既省了农药钱,又让弯腰弓背的劳作成了过去式。科技与泥土的相遇,不仅让种地更轻松,更让乡亲们摸着了新时代的脉 —— 原来好日子,真能从指尖上的智能里长出来。
无人机的嗡鸣渐远,田埂上的脚印还带着新泥。我们带走的是乡亲们的笑靥,留下的是科技播下的种子 —— 三下乡的故事,正抽芽成乡村振兴的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