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全世界。
七月盛夏,烈日炎炎,却挡不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青年学子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译路同行,遗脉同心”社会实践团队,秉持“用专业传递文化,以热爱赋能成长”的理念,于2025年7月14-21日走进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团队以“保护、传承、创新”为主线,聚焦扎染、脸谱、漆扇、剪纸等非遗技艺,将文化传承与趣味教学融合,为孩子们搭建起触摸传统、拥抱文化的桥梁,用青春力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开班仪式上,镇宁自治县实验小对支教团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团队指导老师徐塬也表达了全体成员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地方教育的决心与信心。仪式现场,双方共同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标志着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接下来的支教日子里,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入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各类非遗课程设计,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将中华文脉融入青少年血脉。
扎染:晕染指尖的千年诗意
在扎染课堂中,志愿者贺星菁带着靛蓝染料、纯棉白布,从扎染起源讲起:“早在秦汉时期,咱们的祖先就用植物染料,把平凡的布变得像星空一样绚丽。”孩子们瞪大眼睛,紧紧盯着志愿者手里的染布,仿佛里面藏着不一样的魔法。
分组实践时,教室瞬间热闹起来。有的孩子把布反复折叠,想染出层层叠叠的花纹;有的尝试 “捆扎法”,在布上系出歪歪扭扭的结。当第一盆靛蓝染料倾入水盆,蓝色在布上晕染开,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老师,我的布变成蓝色云朵啦!”志愿者笑着用故事巩固知识:“从前,有位扎染匠人,靠这手艺给村庄换来粮食……”古老技艺在孩子们指尖重生,染出的不仅是斑斓图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
脸谱:勾勒脸谱的戏剧灵魂
京剧脸谱课堂上,志愿者们带来道具脸谱,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红色脸谱是关羽,代表忠义;白色脸谱是曹操,象征奸诈……” 志愿者边说边用彩笔示范勾勒眉眼。孩子们围坐成圈,拿着颜料盘,像小画家般认真创作。
性格活泼的孩子给脸谱画夸张红眉,说要“让英雄更厉害”;细腻的女生精心描绘白色纹路,想还原英雄神态。创作间隙,志愿者组织“脸谱故事会”,让脸谱不再是冰冷的图案,而是承载故事与忠义的文化符号,在校园传递戏剧文化的温度。
剪纸:剪出纸上的民俗天地
小朋友们期待已久的剪纸课堂登场。志愿者手持红纸与刻刀,从简单的 “囍” 字剪法教起,讲解剪纸从南北朝传承至今的历史:“这一把小剪刀,能剪出四季风景、人间百态,是咱们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有的孩子剪出对称的花朵,有的学着剪生肖造型。课堂里纸屑纷飞,却藏着孩子们对民俗文化最纯真的探索,让剪纸这一古老技艺,在校园里开出创意之花,把民俗故事剪进小小的红纸,传递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漆扇:绘就扇面的漆艺新生
漆扇课程是“技术活”,却难不倒热情的孩子。志愿者展示自己创作的漆扇,讲解大漆制作的复杂工序,像翻开一部微型“漆艺史”。孩子们戴上手套,小心翼翼给扇子染上色彩, 一朵朵五彩斑斓的形状开始浮现。
“老师,漆干了会裂开吗?”“大漆要晒多久才牢固?”面对一连串问题,志愿者耐心解答,还分享漆艺传承人的坚守故事。当第一把漆扇完成,成为了孩子们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孩子们举着扇子互相展示,让传统漆艺在创意与问答里,焕发新的生机。
扎染的蓝、脸谱的彩、漆扇的光,照亮了镇宁自治县实验小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译路同行,遗脉同心”社会实践团队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民族校园里的文化传承之花悄然绽放、永不凋零。未来,支教团队将继续秉持教育初心,为教育事业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杨埝淇 曹梦颖
图: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