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探寻宣纸宣笔非遗魅力,让千年文脉“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探寻宣纸宣笔非遗魅力,让千年文脉“活”起来
  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让青年力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7月20日至7月27日,滁州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走进安徽泾县,开展了以“檀毫书岁月素手护非遗——宣纸宣笔守艺行”为主题的宣纸宣笔文化探索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深度研学与社区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让千年非遗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活力。
  实地探访:触摸千年笔墨的匠心温度
  实践首站,小队来到中国宣纸文化园。成员们沿着“纸寿千年”的历史脉络,先后参观了宣纸博物馆、传统宣纸工坊和捞纸体验区。从青檀树皮的选材晾晒到纸药的调配秘方,从“千锤百炼”的制浆过程到“薄如蝉翼”的捞纸技艺,每一道工序都让成员们惊叹不已。在工艺展示区,成员们亲眼看到了古法捞纸,当竹帘在纸浆中轻轻一荡,一张湿漉漉的宣纸雏形缓缓成形时,成员们不禁感慨道:“原来一张宣纸要经过10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这不仅是手艺,更是匠人精神的坚守。”
  随后,实践小队走进被誉为“宣笔之乡”的三兔宣笔厂。非遗传承人伍森严先生首先带领成员们参观了展示区,对每个展品和他们背后的故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生产车间里,老师傅们专注地进行着选毫、梳毛、扎笔、修笔等工序。团队成员们一边记录工艺流程,一边用镜头捕捉匠人们专注的神情,详细记录下宣笔制作的工序,为后续的宣传积累了鲜活素材。
  参观结束后,实践小队与宣笔非遗传承人伍森严先生交流时发现,这项千年工艺正面临传承与材料双重困境亟待破局。在传承人方面,工厂内最年轻的工人已39岁,多数师傅年过七旬,而年轻人对这方面兴趣寥寥,“守艺”渐成“守孤”;材料上,传统宣笔依赖野兔毛、黄鼠狼尾毛等野生动物原料,但随着生态保护加强,合规原料获取渠道收窄,虽尝试用人工养殖毛发替代,却难达传统笔锋质感,部分经典品种甚至面临断产风险。伍森严期待更多年轻人关注技艺,更盼传统工艺与环保理念找到融合路径,让宣笔在新时代续写传奇。
  社区宣讲:让非遗种子在童心间发芽
  带着实地探访的收获,实践团队来到当地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宣传小课堂。课堂上,团队成员通过精心制作的PPT,用动画短片、趣味图片等形式,生动讲解了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的历史渊源和宣笔与书法艺术的不解之缘。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非遗魅力,团队特别设计了“工艺流程棋”互动环节。这副棋盘以宣纸、宣笔制作工序为关卡,孩子们通过回答问题前进,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非遗知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与实践成员的耐心解答碰撞出火花,让非遗文化在轻松氛围中浸润童心。

  青春感悟:让非遗传承“潮”起来“活”下去
  “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基因。”实践团队负责人表示,通过实地探访,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笔墨纸砚”背后的文化内涵;而社区宣讲则让大家意识到,传承非遗不仅需要保护技艺,更需要创新传播方式。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小队的成员们在行走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更通过“实践+传播”的模式搭建起非遗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理应明白,青春的意义在于传承与创新,当我们用年轻的声音讲述非遗故事,用创新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千年笔墨就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作者:周可茹 来源:滁州学院材料与工程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湘江北去窑烟袅,青春执笔绘新窑
  • 湘水汤汤,窑烟袅袅。当夏日的清风拂过铜官古镇斑驳的墙垣,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窑”遥领先实践团的年轻身影
  • 2025-07-2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