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固菌净渔,‘硝’声匿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山东省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围绕黄盖鲽(比目鱼的一类)、虾、蟹等常见海鲜的水产养殖及其尾水处理技术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队通过采访技术人员、实地走访的形式,详细考察了当地养殖尾水处理与循环再生的可持续化发展模式,为探究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新鲜材料。
图为团队成员在码头上聆听技术人员介绍黄盖鲽、海马等采用“增殖放流”模式的品种养殖成型后的投放区域 康明姬摄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围绕企业水产养殖种类、规模、养殖模式及不同品种养殖尾水处理工艺等关键问题与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黄盖鲽养殖车间,了解并学习了黄盖鲽养殖采用的增殖放流模式。团队成员了解到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水产原种场”,在黄盖鲽养殖中创新采用“增殖放流”与“生态养护”结合的复合模式。所谓“增殖放流”养殖模式是指通过人工培育符合生态要求的苗种,在适宜的水域(如海洋、湖泊、河流等)进行有计划的投放,以恢复或增加天然水域的水产资源量,既保障了渔业资源可持续,又兼顾了生态平衡。后续,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海马、海虾等水产的养殖车间。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技术人员讲解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情景 康明姬摄
团队成员在养殖尾水处理工艺公示区了解到,养殖尾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法。各养殖车间的尾水首先汇入养殖有海参的过滤池内,借助海参的滤食特性,初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有机物,然后会经过铺设有约2米厚牡蛎壳的过滤坝,通过牡蛎壳物理截留与吸附作用,二次过滤掉水中残留的鱼饵、饲料颗粒等杂质。过滤后的水体会进入由水藻、海参、贝壳共同构成的生物处理池,其中水藻依靠光合作用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海参与贝壳则持续滤食水体中的细小有机物,三者协同作用,能高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实现水的生态净化。为精准把控水质,生物处理池旁设有尾水在线监测站房,采用分光光度法每两小时抽取水样进行检测,实时监控处理效果。此外,工作人员会定期打捞池中的水藻,避免其过度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维持生物处理系统的动态平衡。最终,经生物处理后的废水进入砂滤池,通过砂层的深度过滤进一步去除微小悬浮物,达标后重新渗回海中,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回用。

图为团队成员与工作人员在烟台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水产原种场”前合影留念 赵璐瑶摄
此次调研加强了团队成员对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理解,让团队成员直观掌握了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逻辑与尾水治理技术细节,为后续学习与科研的开展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参考。团队成员表示,将发挥专业优势,躬身实践,把调研所得转化为技术探索动力,为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创新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