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蒲河之畔的新民市张家屯镇后大河泡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这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以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科技为引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7月20日至21日,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沈韵传红,乡兴逐梦”实践团一行10名师生走进后大河泡村,通过一系列实地走访与互动,探寻该村振兴发展的生动路径。
实践团首站来到后大河泡村党群服务中心,参观法律援助窗口、妇女之家和民族书屋等功能区域,了解该村以党群服务为枢纽的基层治理模式,感受“一站式”服务凝聚的发展合力。在此基础上,双方举行“乡村振兴共建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这标志着校村资源互补、共谋发展的全新起点,未来将在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协作。
仪式后的座谈会上,村干部深情讲述了2024年党群同心防汛抗洪的故事:“当时水位上涨的速度超出想象,集体鱼池的堤坝瞬间就被冲垮了。我们连夜转移全部村民,党员干部全员上阵,分成小组24小时轮班值守,最大程度守住了村民的米袋子。”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基层党组织“人民至上”的使命担当,也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人心齐,泰山移”的乡村振兴密码。
期间,实践团围绕后大河泡村发展重点多维发力:聚焦产业发展,对淡水养殖业开展专项调研并现场采样检测水质;深耕文化传承,走进村文化展览馆了解满族文化,亲身体验满族特色剪纸技艺,感受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增添的深厚底色;开展暖心志愿服务,通过为老人拍摄全家福、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走进村民家中辅导孩子课业等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
实践团走进沈阳富伦特木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辽宁奥多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直观感受科技为传统产业注入的升级活力,深入了解现代化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运营模式,多角度体察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路径。
“乡村振兴既需要科技‘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北京化工大学将持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动校村合作走深走实,与后大河泡村一道,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崭新篇章,让这幅以生态、文化、科技为笔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