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团队依旧深入石门村、街埠头村、黄马洲村和八仙村,围绕“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主题开展调研。通过与当地村干部深入交流、和农户面对面访谈以及走遍各村角落实地考察,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对农旅融合这条路的现实意义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踏上这几个村庄的土地,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打动:平坦的道路连接着各个村落,村民的房子错落分布却不显杂乱,田间地头的现代化农业设备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完全颠覆了传统印象中农村的模样。黄马洲村的紫薇花基地,成片的紫薇花绽放时像一片粉色海洋。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些村庄的落地生根,也让我们感受到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

调研中,各村的特色产业总能给我们带来新启发:石门村的红心脐橙基地规模越来越大,标准化的种植流程保证了脐橙的品质,而电商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宽,让原本可能“烂在地里”的脐橙卖到了全国各地,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里的集体经济也跟着壮大。街埠头村把省(工)委旧址这个红色资源利用得淋漓尽致,每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红色旧址在金色花海的映衬下更具感染力,加上双季稻种植形成的田园景观,打造出的这条旅游线路,既让游客接受了红色教育,又欣赏了田园风光,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收获。八仙村的葡萄采摘园人气一直很旺,游客们提着篮子在葡萄架下挑选、采摘,体验着亲手劳作的快乐,农户们则通过这种方式卖出了比批发价更高的葡萄,还省去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这种双赢的模式让农旅融合的价值更加凸显。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明白,农旅融合不是简单地把农业和旅游凑在一起,而是要把各村的资源优势找出来,用创意去串联,让农业既能产出农产品,又能成为旅游的“看点”和“玩点”。

调研中也发现,这些村庄在农旅融合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现实难题。例如街埠头村的红色旅游与农业观光虽有特色,但线上宣传仅停留在简单的图文发布,缺乏专业团队运营,在抖音、快手等热门平台的推广力度不足,短视频内容质量不高,难以吸引远方游客,导致客源多集中在周边县市,旅游收入增长受限。八仙村的葡萄采摘园,因留守农户多为中老年人,对线上预订系统、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手段接受度低、操作能力弱,错失了不少潜在客源;而黄马洲村的紫薇花基地,受花期限制明显,旺季时游客摩肩接踵,配套的餐饮、住宿接待能力不足,淡季时则门可罗雀,资源闲置严重,这种“潮汐式”客流让当地经营户颇为头疼。这些问题警示我们,农旅融合发展需打破“重建设、轻运营”的思维,既要政府牵头完善基础设施、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也要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同时探索“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的业态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次实践让我对这几个村庄的未来充满期待,今后我会一直关注它们的发展,也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这些村庄的农旅融合发展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