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号召,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传承文化赓续薪火实践团”的成员们于7月20日奔赴洛阳,开展了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习主席在洛阳的文化考察的启发,旨在通过重走习主席的考察路,领悟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思想,探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洛阳,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千年记忆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辉煌与传奇。而洛阳龙门石窟和白马寺,无疑是这部史书中最为璀璨的篇章。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洛阳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做出重要指示。
实践团首先实践团来到了洛阳白马寺。这座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古刹,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走进白马寺,红墙青瓦、古柏参天,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实践团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在清凉台,大家仿佛看到了当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经传法的场景,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历程。寺内的国际佛殿苑,汇聚了泰国、印度、缅甸等国家的佛教建筑风格,不同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碰撞,展现出佛教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洛阳龙门石窟。这座开凿于北魏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1400余年的石窟艺术宝库,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技艺闻名于世。当实践团成员们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工匠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如繁星般点缀其间。卢舍那大佛那慈祥的面容、端庄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佛教文化的繁荣与包容。佛像身上的每一道衣纹、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实践团成员们沿着石窟间的步道缓缓前行,仔细欣赏着每一尊造像,感受着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大家不禁感叹,龙门石窟不仅是石刻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洛阳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时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龙门石窟和白马寺所承载的佛教文化、石刻艺术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当代青年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肩负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的重任。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传统文化,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此次洛阳之行,让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