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索“推普+产业”融合路径,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左江传音推普实践队于7月21日前往都安县地苏镇上节村围绕当地肉牛产业发展中的语言沟通需求及普通话普及情况开展实地调研,以青春力量推动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
在上节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韦高杰的带领下,实践队首先来到上节村牛场参观调研。据村委会韦高杰介绍,上节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目前牛场已形成集繁育、养殖、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在交流中,他提到,牛场工作人员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多使用方言沟通,但在与外地采购商洽谈合作、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等对外场景时,普通话的熟练度直接影响沟通效率与合作机会,这让实践队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普通话在产业发展中的实用价值。
随后,实践队深入上节村村民家中进行普通话使用现状调研。调研发现,村里的语言使用呈现明显的代际差异:大部分老年村民日常交流以当地方言为主,习惯用熟悉的方言表达生活需求;而村里的学生群体在学校均使用普通话沟通,但回到家中与祖辈交流时,为贴合老人习惯,基本切换为方言。这种“校内普、家中方”的现象,既反映了普通话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基础,也凸显了向老年群体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针对调研情况,实践队当即开展多样化的普通话推广活动。队员们向村民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讲解普通话在出行、就医、电商销售等场景的重要性;走进脱贫户家中,手把手教小朋友们朗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语委办编纂的普通话学习手册中的诗歌与童谣;同时,结合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耐心教授“您好”“谢谢”“这个牛肉多少钱”等简单日常用语和肉牛养殖相关基础词汇,帮助他们在与外界接触时能进行基本沟通。
此次上节村推普实践活动,为左江传音推普实践队探索“推普+肉牛产业”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与村民生活的语言需求,实践队不仅让普通话推广更接地气、更具实效,也为乡村振兴中语言赋能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用青年担当为上节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团队成员向上节村主任韦高杰的了解村民使用普通话情况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上节村牛棚
团队成员向脱贫户介绍推普宣传册
团队成员教授小朋友普通话正确发音
团队成员教授老人普通话日常用语
团队成员与脱贫户合影留念
作者:韦亦可 杨馨文 李彩双 李凤林 罗凤源 摄影:邹彤、农欣悦、苏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