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乡土深研篇】“桂韵薪传,知行润乡”团队深入龙胜探寻红瑶长发文化密码,解码“头顶珍宝”的传承与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2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乡土深研篇】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韵薪传,知行润乡”团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龙胜探寻红瑶长发文化密码,解码“头顶珍宝”的传承与新生
作者:张美云
长发瑶寨的千年守候
       7月24日清晨,黄洛瑶寨在薄雾中苏醒。小寨的阿婆们坐在木楼前,手持半米长的红木梳,将乌黑发丝层层盘绕成厚重的发髻。发间一枚磨损的银簪折射微光——这是红瑶女性坚守“三不剪”祖训的印记。“孙女在广东打工,头发剪到肩膀喽。”她们轻抚发簪叹息,指尖沟壑如寨前石板路的纹路。
       百米外的中国长发科技馆内,玻璃展柜锁住另一种光阴:吉尼斯长发记录如黑色瀑布垂落,全息投影再现淘米水养发秘方。科技馆负责人指着一排不锈钢发酵罐坦言:“游客爱看长发,但更该读懂发丝里的生命观,我们正用科技保存濒临失传的古法工序。”

为团队成员参观中国长发科技馆 张美云
发酵池边的传承突围
       走进淘米水洗发水生产基地,酸香弥漫。非遗传承人说,“年轻人嫌熬制费时,坚持古法需要时间。”她舀起一勺发酵液,掌心裂纹如地图纵横,“游客买的瓶装版简化了工艺,真正的精髓在时间。”

图为参观洗发养护液生产基地 张美云摄
       团队成员走访了金江村村委会,访谈了当地居民。通过村干部,我们了解到“当地正在开发‘养发研学路线’,让游客体验长发文化、制发簪”。当地居民告诉我们,“长发才是瑶妹咧”!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当地居民 张美云摄
发丝两端的城乡共鸣
       调研团队观察到,长发科技馆的互动屏前,城市游客反复追问“如何让头发长得更快”,却少人点击“祖训故事”标签。“不是长发消失了,是它正以新形式延续。”成员张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当银簪变成文创胸针,当祖传配方融入现代瓶身…传统需要容器,更需要温度。”
让光阴故事继续流淌
       离寨时暮色四合,团队成员黄同学的相机定格在:科技馆全息投影流淌的发光发丝。团队成员们望着盘山公路的尽头,灯火初亮的桂林城区感慨:“这次我们要把瑶寨的晨雾、染缸的酸香、梳发时的沙沙声都带进社区,让城市触摸有生命的文化肌理。”
       在龙胜层叠的梯田与轰鸣的发酵罐之间,我们用发丝丈量着传统的温度与现代的裂痕。当盘绕长发的银簪遇见科技馆展示的全息长发,当淘米水酸香浸透数字化档案,红瑶文化正在代际冲突与文旅浪潮中寻找新的容器。我们带回城市的不仅是与《长发史诗》的动画,更是一把解码文化韧性的钥匙,真正的传承不在发梢长度,而在血脉中对“活着”的执着。


作者简介:张美云,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美云,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张美云,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