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筑牢脱贫攻坚防线,引导江苏科技大学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青穗兴乡”志愿者小队于2025年7月3日在张家港市农联村举行粮食安全讲座,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调研先行:在乡土对话中锚定实践坐标 实践的第一步,是跳出书本认知,真正读懂乡村。在深入农联村开展实践活动之前,志愿者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小队队长与当地村委会取得了联系,共同商讨了宣传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安排。团队成员们在乡村内进行相关内容的调研:留守老人对‘粮食安全’的理解还停留在‘够吃就行’;垃圾站内塑料袋、菜叶等混放情况普遍。根据调研结果,团队成员着手准备宣传材料,力求用“听得懂、愿意参与”的方式,把粮食安全与垃圾分类的理念种进村民心里。
躬身实践:在具体事务中践行责任 在村委会新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小队为村里的孩子们举办了一场“珍惜粮食,致敬耕耘”的主题讲座。主讲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化作田埂间饱满的麦穗、农人额头的汗珠,娓娓道来。通过讲座,孩子们认识到“粮”如何变为“粮食”、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节约粮食。在互动环节,孩子们积极举手,参与其中。看着孩子们因学习新知识而带来的愉悦,小队成员感慨:“我们的活动并非形式,而是激发参与和传递乡村振兴理念的有力助推器。”
粮食安全讲座结束后,小队随即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宣传与实践。团队成员怀抱宣传资料,穿梭于村舍之间,将资料发放到村民手中,并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面对部分村民提出的“麻烦”等质疑,他们耐心解释可回收物的经济价值和有害垃圾的环境危害,努力让宣传册上的知识走进村民心里。
在垃圾分类点处,一名成员在现场进行垃圾分类示范操作。“纸张、塑料用品属于可回收垃圾,废弃电池是有害垃圾……”通过现场示例演示,村民们眼中的疑惑变为理解,几位老人甚至主动上前询问细节。
实践收获:在乡土课堂中生长认知
此次深入农联村的实践活动,志愿者小队通过粮食安全讲座和垃圾分类行动,切实提升了孩子们对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认知;同时,也帮助村民改善了乡村环境,传播了环保理念,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
同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也清晰的体现在行动中。书本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宏大表述,在乡村的具体情境中体现为“如何让孩子们学会节约粮食,珍惜粮食”;“和美乡村建设”的蓝图,落实在基层则是“如何让村民学会垃圾分类,愿意把垃圾分清楚”。
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需要亲身投入、深入细节才能真切体会: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最终必须落细于无数微小的具体行动之中。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筑牢乡村的发展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