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深耕侗乡沃土,共护木构薪火--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实践团赴广西省三江侗族自治县展开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18日至22日,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奔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以“匠心传薪·文保发声:文物保护宣讲与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五天时间里,团队足迹遍布三江侗族博物馆、程阳八寨、高武村等地,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侗族文化脉络,在深度对话中探寻非遗传承密码,更将文物保护理念播撒进乡土,以青春之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鲜活动能。
博物馆里初遇:触摸侗族文化的温度
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不仅有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深厚历史底蕴,更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在三江侗族博物馆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中,团队师生开启了侗族文化的探索之旅。从记载先民智慧的古老器具,到展现民俗风情的服饰织物,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侗族的过往。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察展品细节。“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侗族文化的描述,这次亲身感受,才真正体会到它的鲜活与魅力。”团队成员感慨道,同时也希望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三江侗族博物馆讲解员讲解  侯心如 摄
程阳八寨深对话:于建筑艺术悟活态传承
走进程阳八寨,感受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在侗族银饰博物馆,精美的银饰让团队成员赞叹不已。据介绍,侗族银饰历史悠久,遵循“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审美特征,是侗族姑娘盛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件银饰都凝聚着工匠的巧思,彰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三江侗画博物馆内,一幅幅以农民为创作主体的画作,融合了刺绣、剪纸等民间技法,生动描绘了田间劳作、节庆欢歌等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向往。如今,这些曾藏于大山的画作正逐渐走出深山,迈向更广阔的艺术殿堂。
作为侗族风雨桥的代表,程阳永济桥是此行的重点探访地。团队师生叹服于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全靠榫卯连接,无需一钉一铆,结构却坚固缜密的桥梁,而桥头留存的郭沫若题诗手迹更添文化底蕴。行程尾声,团队来到程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在这里,大家了解到林溪镇以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四事五联五建”模式,推进百里侗乡生态旅游带与小城镇建设。该基地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更成为融合侗族文化、促进文旅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键纽带。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程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  任洪京 摄
木构技艺藏密码:在榫卯之间坚守与突围
侗族木构博物馆是实践团探寻木构技艺的重要一站。馆口处“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的语录,指引着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侗族木构建筑的独特魅力。
通过参观展品与倾听讲解,团队师生系统认识了侗族木构建筑的精髓:从不用一钉一铆却能屹立百年的榫卯结构,到“掌墨师”通过模型、“杖杆”与带“墨师文”的“竹签”传递营造密码的古老智慧;从密檐式、巢式等多样的鼓楼造型,到融合实用与审美、承载“行歌坐夜”等民俗记忆的风雨桥彩绘,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侗族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团队师生与一位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这位14岁起学艺、坚守技艺三十余载的匠人,用亲身经历诠释着传承的重量。他坦言,如今技艺面临着年轻人鲜少问津、纯木构建筑渐被替代的困境,但也坚定地强调“榫卯是灵魂”,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老技艺依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他期盼高校与政府能助力推广,让更多人关注这份民族瑰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国家级传承人杨求诗进行深度访谈  郑紫丹 摄
高武村里传宣讲:让守护之道深扎乡土间
实践团转赴高武村开展“守护乡土瑰宝,传承文化根脉”主题宣讲。面对村民,团队成员详细阐释了木构建筑的珍贵价值——它们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活历史”。同时讲述了这些建筑面临火灾、霉变、虫蚀及失修等问题,都在侵蚀着这份文化遗产,而守护它们,不仅关乎历史传承,更与村民的生活安全息息相关。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强调:处置问题时需遵循“小修自治,大修协同”原则,以防对建筑造成二次损坏。同时向村民普及了实用的保护方法,例如:用泥土盖灭灶膛余火并配备“灭火包”来防火;及时检修瓦片、清理排水槽来防水;通过日常要勤查梁架松动、木材虫眼等问题来防止木式房屋的坍塌;采取榫卯松动用蘸糯米浆的木楔紧实、楼梯晃动加装角钢固定等措施来防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高武村村委会宣讲  郑紫丹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高武村村民分发宣传册及讲解宣传册内容  郑紫丹 摄

图为实践团师生与高武村村民合影  任洪京 摄
实践落幕:以青春之力延续文化薪火
从三江侗族博物馆的初识,到程阳八寨的深度对话,从木构博物馆的技艺探寻,到高武村的宣讲实践,五天的行程让团队成员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一位成员所说:“无论是侗族工匠对榫卯技艺的坚守,还是村民对乡土建筑的日常守护,都是对‘传承’最生动的诠释。”此次实践,让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实践团完成了从文化认知到行动落地的深度跨越。未来,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以青春力量持续关注侗族木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木构技艺的薪火在时光中不断延续,让民族文化的根脉愈发坚韧。
作者:金兴慧 侯心如 来源:北方民族大学“土木薪火”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