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铸家国魂护山河绿,聚民族情绘振兴图”社会实践团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过“展厅概览—超级站点—尖端实验室”三段式研学,深化对绿色治理前沿的认知。
展厅速览,数字沙盘勾勒治污路线图
师生首先抵达一楼展厅。宣教中心李露老师借助数字沙盘与实时数据屏,用一组组数据勾勒出广西治污路线图:2024年全区PM2.5年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52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销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4%。“数据背后是一整套监测、预警、执法联动机制。”李露老师的讲解为随后实地探访埋下伏笔。

图为李露老师向实践团介绍广西治污成果(通讯员韦覃菲摄)
超级站点,30分钟一帧大气“CT”
随后,实践团来到五楼大气复合污染监测“超级站点”。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杨德成老师指着不断跳动的曲线介绍,站内20余台套设备每30分钟生成一次大气成分“CT影像”,实时捕捉PM2.5、VOCs、臭氧等90余项指标,并自动推送异常信息至执法终端。“站点运行五年,已支撑自治区级重污染预警23次,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PM2.5控制目标。”现场屏幕上实时下降的污染曲线,让同学们直观体会到前端监测与后端治理如何闭环运行。

图为杨德成老师向实践团介绍超级站点运行机制(通讯员韦覃菲摄)
尖端实验室,微克到万亿分之一克的跨越
带着“监测数据如何落地”的疑问,实践团随即走进六至八楼实验中心。土壤前处理室的微波消解仪15分钟即可完成重金属全量提取;二噁英实验室的十万级洁净区,可对超痕量污染物进行精准分析;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室则展示了8分钟内筛查100余种农药残留的流程。“从微克到万亿分之一克,检测精度每提升一个量级,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就前进一步。”实验中心刘维明老师的解释,让同学们对“数据—决策—成效”链条有了系统认识。

图为实验中心刘维明老师向实践团介绍实验中心(通讯员韦覃菲摄)
碧水课堂,厅校携手育新人
参观结束后,潘弘序老师表示:“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把论文写在八桂大地的蓝天碧水间。”迅速成为现场师生共识。广西生态环境厅亦同步回应:科研平台将持续向高校敞开,为广西乃至全国输送“懂政策、精技术、能落地”的环保生力军。

图为实践团在广西生态环境厅合影(通讯员韦覃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