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泰学子养老院科普实践:以青春之力,播撒温暖与新知

发布时间:2025-07-2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8日,盛夏的热浪席卷大地,却丝毫未动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科普红潮涌,凝心筑梦行”暑期实践团队的脚步。由组长庄腾飞带队,队员李佳、盛晨光同行,这支“科普+思政”实践队伍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养老院,一场以“按需科普”为核心的暖心实践就此展开。不同于传统宣讲,他们带着“贴近需求、传递实用、收集反馈”的初衷,用青春力量为老年群体送去知识与陪伴,在服务中书写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从“陌生”到“知心”:用倾听锚定需求
  清晨的石榴养老院里,草木还带着露水的湿润。庄腾飞和队员们提前抵达后,没有急于铺开科普材料,而是先搬起小板凳,自然地融入老人中间。“大爷,您平时早上都爱遛弯吗?”“阿姨,夏天家里开空调还是吹风扇呀?”温和的问候像一阵清风,渐渐吹散了初见的拘谨——起初只是礼貌点头的老人,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交谈中,老人们的需求逐渐清晰:王大爷攥着药盒问“高血压能不能吃西瓜”,李阿姨捧着智能手机念叨“想跟孙子视频总点不对按钮”,张奶奶则叹着气说“前阵子邻居被电话骗了钱,咱也怕上当”。“电视里养生说法太多,咱老年人哪辨得清呀!”一位老人的感慨,让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科普不能“想当然”,必须扎根于真实需求。两个小时的倾听,笔记本上记满了“饮食禁忌”“手机操作”“防诈骗”等关键词,这成了后续科普最精准的“导航图”。
  
  (图为组员与养老院成员的交谈)
  从“备课”到“解惑”:用专业传递温度
  带着收集到的需求,队员们立刻开启“定制化备课”:上网翻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把高血压饮食禁忌转化为“能吃的三种瓜、要少碰的两类菜”;拆解智能手机操作步骤,手绘成“视频通话三步法”示意图;结合东海县本地诈骗案例,整理出“陌生来电三不做”口诀。
  午后的活动室里,科普以“一对一”的形式温暖进行。李佳半蹲在刘奶奶身边,握着老人的手在手机屏幕上划动:“您看,点这个绿色按钮是接电话,想放大字体就按这个‘+’号。”盛晨光则拿着血压仪,边给张大爷示范边讲解:“绑带要在肘窝上两指,松紧能塞进一根手指就行,这样量才准。”庄腾飞负责记录反馈,老人们的每一句“这个方法好记”“刚才说的再讲一遍”,都被他认真标注在问卷上。
  没有晦涩术语,没有单向灌输,只有“手把手教”“面对面答”。当李阿姨终于成功拨通女儿的视频电话,屏幕里传来外孙的喊声时,她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这些孩子比自家小辈还有耐心!”
  
  (图为组员细致的进行一对一谈话)
  从“实践”到“成长”:用行动诠释担当
  “不止是我们在给老人科普,老人们也在给我们‘上课’。”活动结束后,庄腾飞在实践日志里写道。王大爷讲的“勤俭持家小智慧”,李阿姨分享的“邻里互助故事”,让队员们看到了岁月沉淀的生活哲学。而超九成老人的满意度反馈,以及“希望多讲讲冬季养生”“想学制图发朋友圈”的新需求,更让他们明白:服务不是一次性的抵达,而是长期陪伴的开始。
  这场养老院里的实践,早已超越“科普”本身——它是青春与暮年的对话,是知识与需求的对接,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具象表达。队员们不仅把健康知识、数字技能送到老人身边,更用倾听与陪伴,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他们自己,也在“被需要”中深化了对“尊老敬老”的理解,在“解决问题”中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校训。
  当青春力量遇见银发群体,碰撞出的不仅是知识的火花,更是时代文明的温度。南泰学子的养老院实践,如同一个温暖的注脚:科普可以很贴心,担当可以很具体,当代大学生正以“接地气”的行动,在社会服务中书写成长答卷。而这份“按需付出”的实践模式,也为高校暑期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唯有扎根需求、真诚服务,青春的脚步才能踏准时代的节拍。
作者:夏书源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科普红潮涌,凝心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