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7月25日讯2025年7月25日,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由研究生与本科生组成的“斛兴巴蜀”社会实践团队正式启程,奔赴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的金钗石斛种植基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石斛高品质栽培技术助力城乡融合专项调研。团队依托“导师课题引领-研究生研究支撑-本科生科研实践”三级协作模式,旨在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为成渝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在基地的合照。林晨菊摄
(一)总览园区——深探产业密码
团队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该种植基地石斛产业为样本,通过“学-察-研-践”四维调研法深度把脉产业现状。即“云端研学”——对话泸州市农科院2位石斛专家,重点学习高品质栽培技术核心;“田间考察”——实地监测种植基地技术应用成效,追踪产量提升、产业链延伸数据、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进展;“入户诊断”——设计简易问卷,随机抽样访谈农户,客观分析技术推广中的收入瓶颈与应用难点;“创新转化”——依托团队专业优势,将成果转化为可视化技术海报,用园林设计赋能农技普及,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进行园区参观,了解更多的石斛种类和不同石斛的种植方式和功能特点。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介绍了种植技术、土地流转分配方式、经营模式、与农民的合作等各方面细节。成员在进一步的了解中不免心生疑惑,积极提问,负责人也热情回应,一问一答之中各种问题也得到了解答,如大棚中生长的石斛与自然生长的石斛的不同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微微惊叹后,团队成员陷入思索,对园区的更多独特技术也愈发好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园区、实地考察。林晨菊摄
(二)躬身山林——解码种植优势
移步室外,亲眼见识了石斛的自然生长环境:茂林修竹影天避日,青苔怪石湿雾蒙蒙。随行的负责人这样说道:“为什么说我们基地石斛的品质比较好?与它生长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第一,这附近没有居住的人,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涉。第二,这附近没有化工场,没有污染源。”这样的躬身实践,成员们先前的疑惑彻底消除了,负责人介绍的种种相关知识也能更好理解,这样才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图为石斛及其生长环境。林晨菊摄
(三)农企合作——增进民生福祉
在与农户的采访中,团队得知企业与农户合作后,农户通过卖石斛,收入与之前相比增长较多且更稳定。农户也希望在未来能更进一步提高产量、增加销售渠道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由此可见农户与企业的合作确实让农民生活质量提高,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未来依然有希望得到改进。而在与基地负责人的采访中,当谈及高校团队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问题时,负责人表示“可以更多地利用高校在人才和实验室方面的优势,而基地提供原材料。大家还可以在直播平台上进行互补合作,但主要还是想借助高校的技术优势”。未来,高校还可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资源技术与更优质人才,更好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图为团队成员与专家对谈。林晨菊摄
(四)实践成果——驱动振兴之路
此次实践,团队深入探寻园区优势、农企合作情况、高校人才赋能,从实地调查情况出发,得到最终改善方案。“我们不仅要发现‘种得好’的密码,更要找到‘推得开’的路径。”队长黄馨影表示。成员们也认为用专业技能为农民设计直观的操作指南,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也是对“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
经过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实践团队计划与凤鸣镇石斛基地达成合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将技术要点转化为简易图画版宣传海报,完成一份高质量宣传频。此外,团队还将形成1份数据详实的《石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系统评估高品质栽培技术的应用成效,精准识别技术推广瓶颈,为四川“万村大调研”行动提交一份鲜活的青春答卷。
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怀揣为乡村振兴尽力的信念,成员们无不希望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的资料、提供的建议等能为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提供参考,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为助力成渝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做出贡献。(通讯员许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