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数智乡伴,守护粮安:数智化赋能粮食安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广西桂林市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26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数智乡伴,守护粮安:数智化赋能粮食安全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广西桂林市的实践探索
                                         数智乡伴全州行,粮安调研护民生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关乎国运民生。”为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7月1日至 7月3日,实践团队奔赴广西桂林全州县开展粮食安全社会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当地粮食企业,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粮食生产、储存、流通等环节的现状和问题,力求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
    桂在粮安调研团队为更加深入了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于7月1日抵达广西德沁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拉开了为期三天田野调研。在公司会议室,负责人向我们系统阐述了其核心使命:致力于发展全程机械化作业及全产业链模式、推进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增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致力于为当地农户提供专业农技指导和土地托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团队专注聆听,认真记录,力求理解科技力量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通过走访调研公司内部情况,得知公司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承担了主要粮食生产与供应任务,是保障国家和政府粮食需求的核心力量,同时通过土地租用为村民提供稳定收益,体现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的特点。
带着初步认知,团队深入实践一线。下午,紧随负责人脚步,实地考察现代化育秧基地和公司实验田。在田间,团队目睹了嫩绿秧苗的整齐阵列,驻足观察稻田中那座引人注目的“气象科技小院”——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精准调控着水稻的生长环境。科技对传统农业的革新力量,被真切感知。随后团队进行了问卷调查。面对问卷,部分村民起初的犹疑,在我们真诚耐心的沟通下逐渐化解。交流中,团队了解到青壮年外流、留守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对智慧农业概念陌生的现实困境。
          
图1团队成员与广西德沁公司的负责人访谈 黎一杰摄

     
图2团队成员出发去试验田 黎一杰摄

图3负责人带我们参观农田以及农业气象科技小院 陈媛媛摄


图4团队成员入村与刚工作完的农民进行交流 刘秦雪摄
 
图5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育秧机的工作原理 黎一杰摄
 
  次日,围绕“数智化与粮食安全”这一核心议题,团队整装出发,直奔当地菜市场。在市集里,穿梭于摊位间,主动与农户、商贩交流,发放问卷,深入了解家庭耕地情况、粮食生产流程与市场流通现状。调研发现,受访农户多以小规模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辅以少量经济作物。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人工,机械化程度低,仅少数尝试滴灌等新技术。受访小农户多表示,受限于经营规模与资金压力,自购智能设备经济可行性低,更倾向选择社会化代耕服务获取机械化耕作支持。他们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多源于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的无人机植保飞防等“可视化技术”,但对调研团队提及的需要自主操作的,比如农业物联网系统等数智农业技术存在认知不足与应用能力焦虑等。
  小规模农户的生存现状,推高了智慧农业全域覆盖的边际成本。企业为小农户的分散地块部署数智农业设备大幅加重了企业的资金与管理成本;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20户散户的耗时等同服务2家千亩企业;部分政策补贴因申报门槛难惠及小农,这些结构性矛盾使技术扩散效率受限。在全州县耕地经营中小农户仍是重要参与者,其现代化滞后将制约区域整体生产力提升。
调研清晰地呈现了全州县农业的梯度发展格局:规模化主体率先承担智慧化转型使命,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农业物联网、智能农机等技术的应用,作为夯实粮食安全的效率引擎,成为推行智慧农业和保障粮食供应的核心力量;小农户群体因受限于碎片化的经营,当前主要依托传统经验耕作,面临技术适配性挑战。
图6智慧农田监测与生态种养 陈媛媛摄
 
  调研第三日,团队深度访谈了全州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站站长陈小红。这次交流揭示了全州如何将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以政策引导、科技驱动、市场链接的系统工程推动数智农业发展。
  陈站长详细阐释了政策的关键作用。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国家补贴政策有效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引导资源投向智慧农业和绿色生产。特别是耕地“非粮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守牢了粮食生产根基。政府推行“田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网格员”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通过土地综合治理,耕地提质改造等项目,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
  在政策框架下,政府主导的数智化实践效果突出。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喷药等作业,效率高、成本低,每一台无人机一天能完成300至500亩作业任务;采用智能立体育苗机,日均播种500盘,可培育秧苗25万株,覆盖面积500亩,种苗成活率从传统育秧的80%提升至95%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插秧时间提前10天,秧苗整齐度提升40%;在全州县禾美稻香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有微型气象站,在全州县农作物良种研究所建设有智能虫情灯等物联网传感器,对作物长势、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为全产业链溯源提供准确的种植数据和历史档案,体现了对农业科技兴农战略的落实。
  在经营管理方面,陈站长介绍了“全州购”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该平台结合线下特色农产品展销馆,积极借助“数商兴农”等政策机遇,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全州县依托丰富的水稻资源,大力建设大米产业园区,培育大米加工和干米粉生产企业,实现了从农业原料种植到工业精深加工,再到品牌塑造的完整产业链,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图7团队成员与全州县农业局的陈站长访谈 李妍君摄


图8工作人员用水稻插秧机进行插秧  陈媛媛摄
  本次全州之行,深刻揭示了小农户发展困境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挑战。破解之道在于三点协同:针对留守农户技能短板,亟需强化实用技术培训与科普;应对乡村人才断层,必须出台政策引育青年返乡;着眼小农户弱势地位,重在完善政策扶持、科技服务,并探索电商等新型流通渠道。
规模化企业的示范与小农户的广泛困境并存,凸显农业现代化的复杂性。此行让我们深感责任在肩。青年一代当将调研所思转化为行动,或投身科普、或钻研技术、参与电商助农实践,以智慧与力量助力小农转型,共筑大国粮安根基,赋能乡村振兴。
   
图9团队成员与广西德沁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开展交流活动  
 

图10广西全州县禾美稻香示范区 陈媛媛摄
作者:刘秦雪、黄羽馨、杨姗姗、黎一杰、王可奕、李妍君、李金鲜 来源:广西德沁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全州县农业农村局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