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7月20日至21日,南通大学“铁军红迹青年说”实践团开展了一场兼具实地探访与社区宣讲的红色实践活动。成员们先走进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触摸历史,再深入社区为群众讲述抗战故事,让80载烽火岁月中的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纪念馆内溯源: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7月20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位于无锡市新吴区梅里路96号的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这座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场馆,以丰富的史料系统展现了新四军“江抗”部队在苏南东路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壮阔历程。
(团队成员正在参观纪念馆)
步入馆内,泛黄的历史照片、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详实的文字记载,共同构筑起一段立体的抗战记忆。成员们沿着展线缓缓前行,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从日军在苏南东路地区实施的残酷“扫荡”与殖民统治,到新四军“江抗”部队为打破封锁毅然东进的决策,再到在无锡城乡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艰难探索。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件实物都承载着沉甸甸的牺牲——展区内一件布满弹孔的军装,袖口已磨至破烂,领口还残留着暗红的血渍,无声诉说着战斗的惨烈;玻璃柜中一份残缺的作战地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的进攻路线依然清晰,见证着指挥员在绝境中的智慧与勇气。

(纪念馆照片)
在“江抗东进重大战役”展区,成员们驻足良久。这里详细还原了“黄土塘战斗”“港下战斗”等经典战例:1939年5月,“江抗”部队在黄土塘与日军遭遇,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战士们利用稻田与河网地形灵活周旋,以劣势兵力歼敌数十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通过场景复原与多媒体演示,成员们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战场,深刻体会到“江抗”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不时提笔记录,在笔记本上写下对历史的感悟,更在心中埋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
社区宣讲传情:让铁军精神浸润人心
7月21日,实践团成员带着参观纪念馆的深刻感悟,结合在其他地区纪念馆收集的史料,走进社区开展新四军抗战历史宣讲活动。活动现场,社区的孩子们带着好奇早早到场,老人们也拄着拐杖陆续赶来,不大的活动室很快坐满了人。

(团队成员正在宣讲)
宣讲中,实践团成员根据不同受众特点调整讲述方式。面对孩子们,他们避开复杂的历史背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新四军战士的小故事:有战士在寒冬将棉衣让给贫苦百姓的暖心事,有少年通信员冒着炮火传递情报的勇敢事,有部队宿营时帮老乡收割庄稼的军民鱼水情。这些具象化的故事让孩子们听得入神,原本喧闹的现场逐渐安静,不少孩子还举起小手追问:“新四军叔叔们饿了怎么办?”“他们想家了会哭吗?”成员们耐心解答,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阐释“家国大义”与“责任担当”。
对在场的老人而言,宣讲内容勾起了他们的集体记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主动分享:“小时候见过‘江抗’的兵,他们穿得跟老百姓一样,住草棚、喝井水,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教我们认字、唱抗日歌。”老人的讲述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成员们顺势补充了“江抗”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史实,让在场群众更直观地理解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
宣讲间隙,实践团成员播放了精心剪辑的抗战主题视频。视频中,真实的战场画面、战士们冲锋的身影、百姓支援前线的场景,让现场气氛愈发凝重。当看到“江抗”战士在芦苇荡中潜伏数日夜、最终突袭日军据点的片段时,孩子们攥紧了小拳头;当镜头扫过战后重建的村庄,老人们眼中泛起了泪光。视频结束后,一位老人感慨:“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这些年轻人用命换来的,不能忘啊!”
(团队成员宣讲之后的合照)
实践传承蓄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次实践活动虽仅两天,却让实践团成员与社区群众都深受触动。对实践团而言,纪念馆的实地探访让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让“铁军精神”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行动;社区宣讲则让他们在传播中深化理解,真正成为红色基因的“传火者”。对社区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这场活动打开了了解历史的新窗口,让他们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
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活动的缩影,南通大学“铁军红迹青年说”实践团的此次行动,以“参观+宣讲”的形式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沿着红色足迹前行,走进更多纪念馆、深入更多社区,用青年视角讲述抗战故事,让新四军铁军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