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北师范大学“知行育梦”实践团的暑期活动落幕时,220余名民族地区青少年手中的急救包、社区公告栏里的“生命主题”画作,早已埋下了志愿服务从“活动化”向“常态化”延伸的种子。这支由10名跨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以红十字“三救三献”精神为纽带,将短期实践转化为可持续的“教育帮扶+生命守护”长效机制,让“人道、博爱、奉献”的暖流在兰州多民族社区四季流淌。

从“暑期课堂”到“常驻站点”:搭建红十字精神传播阵地
“以前觉得暑假结束,‘红马甲’就走了,没想到现在每周都能学急救知识。”上西园社区的东乡族少年马小龙的话,道出了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核心变化。实践团在暑期活动后发现,83%未接受过安全培训的青少年群体,亟需持续的生命教育支持。为此,团队联合西北师范大学阳光服务社打造“红十字少年守护站”,让临时课堂变成了常驻阵地。

从“单一活动”到“体系化传承”:深化三救三献教育内涵
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离不开对“三救三献”精神的深度挖掘与持续传递。“知行育梦”实践团将暑期的特色课程升级为“四季主题教育体系”,让生命教育融入每个成长节点。

从“学子主导”到“多方共担”:构建可持续运转机制
“志愿服务要走远,靠的不是一时热情,而是众人接力。”实践团指导教师周建翔的话,点明了常态化的关键。如今,“知行育梦”的模式已从“团队单打独斗”升级为“高校社团+社区+家庭”的三方协同机制。

西北师范大学阳光服务社将该项目纳入日常活项目管理,每年选派新老生接力在周末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确保专业力量持续输入;社区选拔17名少数民族居民组成“本土志愿者队”,接过日常教学接力棒——东乡族居民马大姐经过培训后,既能用民族语言讲解无偿献血知识,又能组织“急救技能比武”;回族的马同学在与小朋友们日常的玩耍中,传播红十字急救知识,进而影响更多的家庭,受影响的家庭主动接纳新知识,购置相关产品,从而影响更多的家庭,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数据见证着这种机制的成效:社区青少年急救技能掌握率从暑期的68%稳步提升至常态化后的89%,造血干细胞捐献知晓率从不足5%跃升至62%,家庭急救包配置率从12%提高到76%。更珍贵的是,这种转变带动了社区风气的变化——邻里间互相提醒“记得检查家用急救包”,家长们主动讨论“如何给孩子讲述生命的意义”,红十字精神正成为社区的“文明新风尚”。
从暑期的“一阵暖风”到全年的“持续守护”,“知行育梦”实践团的实践证明: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付出,更在于搭建起可持续的成长桥梁。当红十字“三救三献”精神通过常态化机制扎根社区,当高校学子的专业力量转化为持久的社会动能,这种“以生命守护生命、以成长带动成长”的实践,正是新时代青年践行“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写照——用坚守传递温暖,用创新延续希望,让青春的力量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