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至1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哲研行团队深入湖北省宜都市,对三峡千古情景区展开乡村网红经济可持续发展专项调研。作为华中区域首个千古情演艺项目,该景区总投资20亿元,通过“政府引导+IP设计+招商引资”创新模式,开业仅半年便吸引游客90万人次,带动宜都旅游收入增长超40%,成功探索出乡村网红经济从“流量红利”向“长效IP”转化的可持续路径。
三级供应链闭环:文化活化与产业协同的双向赋能
景区负责人介绍,项目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上游文化活化—中游区域联动—下游消费反哺”的三级供应链机制。上游以荆楚文明为根基,将大禹治水、昭君出塞、三峡工程等文化元素融入《三峡千古情》实景演艺,并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实现历史文化的现代表达;中游开通旅游专线串联清江画廊、天龙湾等周边景区,形成“一日游”“深度游”等多线产品;下游延伸消费链至宜都蜜橘、松木坪绿茶等特产销售,形成“演艺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反哺”的良性闭环。实践队同时与商户和游客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三级供应链的活力。
社会效益凸显:就业增收与文旅升级的双重突破
宜都市文旅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涵盖演艺、运营、后勤等领域,并催生导游、手工艺品制作等衍生职业,带动周边5个村落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文旅融合方面,景区以“沉浸式演艺+民俗体验”模式,使宜都在2025年“湖北十大文旅新地标”评选中位列前三,推动当地从“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型。
破局与展望:破解瓶颈的三大发展建议
调研同时发现,项目当前面临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基础设施配套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等挑战。对此,实践队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议:一是深化文化IP挖掘,深入探究三峡长江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为相关产业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二是丰富生态产品矩阵,依托宜都山水资源推出生态旅游产品、生态农产品及生态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升生态产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强化品牌整合营销,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三峡千古情及宜都相关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