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的积累中,更彰显于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践里。近日,由9名跨专业高校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在兰州多民族社区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将红十字“三救三献”核心业务与青年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用专业所长回应社会需求,以青春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生动演绎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梦想”的成长之路。

以专业为笔:在实践课堂中书写青春答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团队成员来自化学、地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专业,他们带着课本知识走进社区,却在服务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真谛,更在红十字“三救三献”知识的传播中完成了从“学习者”到“践行者”的蜕变。
化学专业学生将实验室的严谨带入急救教学,用沙画演示血液凝固原理时,同步讲解止血包扎的操作要点,让抽象的化学知识成为理解急救技能的“钥匙”;地理专业学生以兰州黄河地貌为课堂,在“沙漠寻宝地理挑战”活动中,既教会孩子们识别地形特征,又融入“野外受伤应急处理”知识,实现了学科教育与安全守护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设计“民族团结+红十字精神”课程,走访社区11个民族的长者,将各民族互助故事与“三救”理念结合,让“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在文化交融中更具感染力。
为了让“三献”知识真正走进多民族家庭,团队创新采用“文化隐喻教学法”:用“黄河水车周而复始”阐释无偿献血的生命循环,以“丝路驼队接力前行”比喻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生命传递,使原本因文化差异难以理解的概念,成为各族群众能感知、能认同的生动表达。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钻研医学知识,更要深入学习民族习俗——一位志愿者为了准确翻译“造血干细胞”的东乡语表达,先后请教3位民族学者,最终找到既符合医学定义又贴合民族文化的表述,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较真,正是青年担当的鲜活注脚。

以担当为墨:在服务奉献中诠释青年责任
“青年要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践团队的1200余小时志愿服务,不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青年对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对国家战略的自觉践行。
针对社区“83%留守儿童未接受安全培训”“急救技能掌握率不足15%”的痛点,团队成员利用专业所长开发“急救技能闯关”课程:设计“心肺复苏模拟游戏”,让孩子们在玩偶身上练习按压动作;编排“止血包扎手势舞”,将枯燥的步骤转化为记忆深刻的动作——这些创新背后,是志愿者们连续7个夜晚的头脑风暴,是为了找到最适合儿童认知的教学方法,反复修改13版教案的坚持。当看到曾经连“伤口要清洗”都不知道的孩子,能准确说出“止血三步法”时,一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教的是急救技能,守护的是生命未来,这比任何考试分数都有意义。”

以理想为魂:在小我大我中锚定人生坐标
项目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清晰展现了当代青年成长的正确路径——将个人专业成长与国家需求同频,将青春梦想与民族复兴共振。这种成长,呼应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更诠释了“强国有我”的时代内涵。
团队成员在传播红十字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课本知识学习者”到“国家政策践行者”的转变。一位准备考研的学生将“民族地区急救资源配置”作为研究方向,正如实践团队长所说:“实践让我明白,学术研究不该关在象牙塔,而要扎根土地里。”这种转变,正是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希望达成的育人成效——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专业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青年志愿者们用专业服务打破隔阂,用红十字精神凝聚共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正是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青春助力,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国家治理中的“毛细血管”作用。

“青年者,国家之魂。”“知行育梦”实践团用行动证明:当代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们在红十字“三救三献”精神的践行中,既守护了生命安全,又传递了人间大爱;既实现了专业成长,又锚定了人生方向。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这种“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追求,正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模样,更应成为激励广大青年担当作为的生动范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