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打通生命守护最后一公里西北师大携手省红十字会书写民族团结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当城市社区急救站已实现步行15分钟可达时,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孩子却可能因缺少急救常识而让“小伤口”酿成“大风险”。2025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知行育梦”社会实践团联合甘肃省红十字会在兰州七里河区上西园社区交出一份破解难题的答卷——通过“文化赋能急救、校社协同布点、青少年化身种子”的创新模式,将红十字“三救三献”(应急救护、应急救援、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专业力量延伸至少数民族社区“最后一公里”,让人道主义精神在基层绽放实践光芒。

数据显示,我国民族地区基层急救设施覆盖率较城市低37%,青少年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5%,而像上西园社区这样的少数民族社区,12-14岁青少年正规急救培训率仅8.7%,造血干细胞捐献知晓率不足5%。实践团队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融的区位优势,将敦煌壁画“飞天护生”的文化意象与现代急救技术结合:用回族“金疮药”传统智慧衔接止血包扎教学,以东乡族“踏脚”运动防护知识类比运动损伤处理,让抽象的急救技能转化为群众熟悉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搭桥”的方式,使急救培训接受度提升40%以上,更让“守护生命”的理念突破语言与习俗的隔阂,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是空间距离的缩短,更是精神理念的共鸣——当九色鹿救人的传说与现代急救知识同框,人道精神便有了扎根民族土壤的力量。”

在社会协同层面,项目构建的“15分钟应急服务圈”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团队联合社区将闲置活动室改造为“丝路急救体验馆”,配备大量主题海报及贴纸模拟还原工地、交通路口等6类高风险场景;创新推出“家庭急救微站”计划,为近一百户家庭配备定制急救包,包内除常规物资外,还附有《急救口诀手册》。这种“高校专业支撑+社区阵地落地+红十字技术保障”的模式,不仅解决了“急救设施到不了、专业知识听不懂”的难题,更激活了社区自治活力——回族大叔老马主动担任“急救点管理员”,每天检查物资;东乡族妇女互助组把急救知识编入“花儿”民歌传唱。“以前觉得急救是医院的事,现在知道自家楼道里就有救命物资包,邻里都是急救员。”社区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治理效能的真实提升。

从教育赋能角度看,项目以“青少年种子计划”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可持续守护。实践团在220名参与青少年中培育近50名“丝路急救宣传员”,通过“一带五”模式(1名宣传员带动5户家庭)扩散知识;开发“生命接力”主题课程,用“丝路商队器官捐献”角色扮演解读“三献”意义,让12岁的回族学生马可涵写下“捐献骨髓能救像骆驼一样强壮的人”的感悟。这种“教育一个孩子、激活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辐射效应,正是“三全育人”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西北师大志愿者既传授技能,更播撒信念,当孩子们把学到的心肺复苏技巧教给爷爷奶奶,把绘制的“生命主题”壁画贴在社区长廊,人道精神便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行为自觉”的跨越。

 
作者:梁雨琪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