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以青春之音,传宋韵根脉——“宋韵开封,一脉相承”团队解码历史传承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通讯员:耿雯雯)2025年7月2日,河南工业大学“宋运开封一脉相承”实践团队前往开封博物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向来者讲解文物历史等方式,深入探寻宋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旨在以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宋韵文化的活化利用收集一手资料。
  
  上午9时,实践团队抵达开封博物馆新馆。团队踏入开封博物馆,建筑宋韵设计先让人沉浸式感受历史氛围。这座以“宋韵”为设计灵感的建筑,外观融合了宋代建筑的歇山顶、斗拱等元素,刚入馆便给团队成员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开封博物馆的展廊间,一群青春身影正以独特方式叩响历史之门。“宋韵开封,一脉相承”讲解团队的成员们,化身为宋文化的“当代传译人”,在文物与观众间架起桥梁,让宋朝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的讲述中,绽放传承与创新的光芒。
  
  一、青春接力:让历史讲解“活”起来
  
  蜡像人物。王文蕊 供图
  
  当团队成员站在宋代人物蜡像前,不再是简单复述历史,而是以共情视角解读古人。讲解“漕运议事”场景时,他们还原宋代商人、官吏的身份张力,将千年前汴河码头的商贸脉动、社会治理智慧,转化为贴近当下的“职场协作”“城市发展”思考,让静态蜡像成为映照古今的文化镜像。面对宋代佩饰,从工艺美学讲到宋代文人“物以载道”的生活哲学,把文物背后的审美基因,传递给追求个性表达的年轻观众,让历史不再是晦涩符号,而是可感知、可共鸣的文化养分。
  
  二、根脉解码:在讲解中挖掘时代价值
  
  瓷盘。任梦霖 供图
  
  讲解宋代瓷器,团队跳出“艺术鉴赏”框架,延伸至宋代“工匠精神”与当代的呼应。从汝窑天青的“极致追求”,谈到现代制造业对“品质匠心”的坚守;借青花瓷的“包容融合”(多元文化审美交融),关联“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逻辑。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宋朝文化根脉的深度解码——挖掘科举制度里的“人才流动”智慧,为当代社会公平竞争机制寻根;解读《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生态,为城市文旅融合、社区治理提供历史参照,让宋朝文化从“博物馆记忆”,变为解决当下问题的“思想资源”。
  
  三、传承创新: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
  
  这支年轻团队的实践,本质是一场“传承方法论”的探索。他们用短视频记录讲解片段,在社交平台打造“宋韵小课堂”,让博物馆的声音突破物理空间;开发“文物剧本杀”“宋式生活体验”等互动项目,把讲解内容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触摸”宋文化。这种创新,并非对历史的解构,而是以“青春语态”激活根脉传承——让宋朝文化根脉,在讲解的“内容重构”与传播的“形式创新”中,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场景,培育出“老根发新枝”的文化传承生态
  
  “宋韵开封,一脉相承”团队的讲解实践,是青春力量与历史根脉的双向奔赴。他们以讲解为媒,解码宋朝文化的时代价值,更以创新为翼,探索文化传承的年轻路径。当青春之音在博物馆回荡,宋朝文化根脉不再是遥远的历史遗存,而是流淌在当代人生活中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中,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宋韵新篇,让千年文化根脉,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永恒源泉。
作者:耿雯雯 来源:河南工业大学“宋运开封一脉相承”实践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