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传承与童心相融,共绘乡土韵致——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社会实践团以艺为桥点亮乡村暑期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7月14日-7月18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艺路同行・数绘乡兴”实践团以非遗技艺为桥,以自然之美为墨,在四面山镇文化活动室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融合传承与童趣的文化之旅。从漆扇绘制中初窥非遗魅力,到植物拓染里感受自然与技艺的碰撞,再到红色文化课堂上深植本土记忆,实践团用生动鲜活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指尖流转,让乡土韵致在欢声笑语中绽放,更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彩。

巧手绘扇,初品自然之韵
漆扇制作课上,实践团成员用PPT展示漆扇历史后,孩子们围站在桌前,用天然颜料在素白扇面上创作,将扇子放入水中,以点、甩、弹、划等手法,在水面绘出图案效果,再晕染在扇面,形成妙趣横生、自然天成的图案,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想画四面山的瀑布,这样不仅美观,妈妈干活累了可以为她扇风。”8岁的小朋友专注地给扇面涂着蓝色,颜料沾到指尖也不在意。举着晾干的作品说:“原来这就是非遗,真有趣。”

图为实践团为漆扇制作课做材料准备。龚由芸 摄

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共同制作手工漆扇。龚由芸 摄

图为孩子们的手工漆扇作品。龚由芸 摄

拓染自然,非遗技艺融合
拓染,又叫捶草印花,是一种取之自然、美化服饰的印染方式。在植物拓染活动里,孩子们收集树叶、花瓣,用小锤轻敲固定在白布上。“看,这片银杏叶的纹路像小扇子。”孩子们看着白布上浮现的叶片轮廓,惊喜地拍手。“捶、印、草、花”一个字就是一种工序、一幅画面,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怀。实践团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感受自然之美与非遗技艺的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科普非遗拓染的课堂现场。龚由芸 摄

图为拓染体验课上小女孩绽放笑容的瞬间。龚由芸 摄
根传文脉,深植文化认同
文化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结合江津区红色文化与四面山历史开展生动宣讲,以传统艺术为纽带,通过京剧脸谱创作,用色彩与纹路诉说本土故事;通过红色主题黏土手作还原革命场景,让指尖技艺承载红色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传承文化根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科普四面山文化。龚由芸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宣讲江津区红色历史文化。龚由芸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协助孩子们制作红色手工脸谱。龚由芸 摄

图为小女孩喜悦的展示自制的红色手工脸谱。龚由芸 摄
数绘蓝图,践行青春担当
从精准调研到课程落地,从知识传授到成长守护,从传承发展到乡土韵致,“艺路同行・数绘乡兴”实践团带着对乡土文化的热忱与青春担当,走进乡村,用专业与热情开展实践,用行动诠释担当,让“三下乡”真正扎根乡村土壤。

图为实践团与孩子们的合照。柏鑫 摄
截至7月18日,本期公益托管服务儿童50余人,开展了10课时课业辅导以及12课时特色课堂教学,既切实解决了四面山镇避暑群体、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暑期“带娃难、辅导作业难”问题,也为参加孩子开启了一场暑期盛宴。对于实践团来说,这场暑期实践,不仅是一次青春与乡村的相遇,更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讯员 柏鑫 陈小朋)
作者:柏鑫 来源: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艺路同行,数绘乡兴”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三下乡踏土 洱海百村治探新
  • 2025年7月16日至17日,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中庄村、石岭村等地,开展“洱海生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