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三下乡踏土 洱海百村治探新

发布时间:2025-07-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16日至17日,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中庄村、石岭村等地,开展“洱海生态区周边农村公共管理机制研究”调研,在乡土大地留下青春注脚。
  初遇:溯源古生,触摸治理脉络
  抵达古生村,团队首站走进“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陈列馆。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青年学子们回溯过往,从珍贵资料与场景还原中,感悟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深刻关联。古生村作为洱海生态治理的样本村落,其发展轨迹里,藏着生态保护与村务管理协同共进的密码,这为团队调研埋下认知伏笔。
  对话:村落行间,探寻治理真章
  在中庄村,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副理事长杜四定,向团队娓娓道来村庄发展。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基层治理实践,杜四定分享着“党建引领、村民参与、产业支撑”的治理经验。团队成员围坐倾听,记录下中庄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村民增收,探索出“生态+产业+治理”的融合路径。
  石岭村委会座谈会上,工作人员坦诚交流村庄发展困境。生态保护压力下的产业转型阵痛、公共服务覆盖的细微不足……这些“难点堵点”,让团队成员深知乡村治理的复杂性。他们认真聆听、细致记录,尝试从专业视角拆解问题,思考公共管理机制优化的可能。

  走访:乡土深处,聆听民声民意
  走出村委办公室,团队深入田埂地头、村民家中。在白族民居的庭院里,在法治文化广场的石凳上,在田间劳作的间隙中,学子们与村民唠家常、问治理。从洱海保护的参与感,到村务管理的期待,村民们质朴的话语,传递着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有人关心污水处理设施的使用效果,有人建议丰富乡村文化活动,这些声音,成为团队理解“自治实践”的生动教材。
  思索:青春视角,赋能治理新篇
  调研途中,团队成员既见证大理村落治理的创新举措——如生态保护志愿队、村务公开数字化平台;也发现共性难题——生态补偿机制的细化、村民参与治理的深度动员等。他们以专业知识为锚,思考公共管理机制的完善路径:如何让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更协同?怎样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这些思索,是青春智慧对乡土治理的呼应。
  收尾:洱海为证,青春再出发
  实践尾声,团队在洱海边合影。碧波荡漾的湖水,见证着这群青年的足迹。他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调研凝聚思考,力求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守护洱海、助力乡村治理的力量。这场大理村落之行,不仅是一次学术调研,更是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乡村为青年提供实践课堂,青年以智慧反哺乡村发展。
  当青春邂逅乡土治理,当学术扎根生态保护,云南财经大学学子们的实践,是千万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缩影。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笔为剑、以行践言,让青春智慧在洱海清波畔、在乡村沃土里,绽放更耀眼的光。
作者:董天意 陈路同 燕朋泾 许鸾松 张娜 来源: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三下乡踏土 洱海百村治探新
  • 2025年7月16日至17日,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中庄村、石岭村等地,开展“洱海生
  • 2025-07-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