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寻古村振兴密码,赓续红色血脉,赋能乡村发展,2025年7月4日至5日,九江职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向阳筑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汪敦乡后垅村、茅垅村,开展了主题为“脚步丈量岁月痕,心手相牵护古村”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古村落文化调研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队员与指导老师在汪墩乡后垅村刘肩三纪念馆前的合影。后垅村村民 供图
后垅村:深挖红史,肩承信仰
调研首站,队员们踏访了革命先烈刘肩三的故居——汪墩乡后垅村,村庄宁静质朴,却蕴藏着厚重的红色记忆。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先后走访了刘肩三故居、刘肩三教育纪念馆及都昌县红色工运陈展馆。
在刘肩三故居中,一张旧桌、一盏油灯、一双草鞋,每一件旧物都无声地诉说着主人当年的清贫生活与坚定的革命意志,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了革命先驱在烽火岁月中始终坚守信仰、砥砺前行的奋斗力量。移步刘肩三教育纪念馆,详实的史料、珍贵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系统勾勒出刘肩三同志从热血青年到英勇烈士的光辉一生。他组织学运、农运、工运,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直至壮烈牺牲的事迹,深深震撼着每一位成员。随后,在都昌县红色工运陈展馆中,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都昌工人阶级在革命洪流中的觉醒与抗争,丰富了“红色都昌”的历史拼图。
后垅村之行,展现了当地对刘肩三及其所代表革命精神的系统性挖掘与保护,让队员们在实物与史料中触摸革命历史,深化对革命精神与“红色都昌”多元内涵的理解,促使团队成员思考红色资源活化路径:深挖本村红色资源,联动周边革命遗址,打造红色精品旅游路线;组织村民及革命后代口述历史、讲解展馆,建立电子数据库广泛传播;培育红色讲解员队伍,确保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图为实践队员在汪墩乡谢乡长的讲解介绍下参观刘肩三故居、刘肩三纪念馆及红色工运陈展馆。黄心瑾 供图
茅垅村:忠诚铸魂、古韵传薪
带着对红色传承的思考,团队步入古韵盎然的茅垅村,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循着红色足迹,在茅垅村“村民红色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踏上了一段追寻“忠诚”精神的文化之旅。
团队首先参观了革命忠诚墙。墙上书写的文字,字字千钧,是先辈们对党无限忠诚、对信仰坚定守护的永恒见证。随后,团队深入茅垅暴动纪念馆。馆内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与生动的画卷,全景式地还原了当年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通过参观,茅垅村以“忠诚”为核心构建的独特乡村文化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一“忠诚文化”体系,深植于茅垅村的红色血脉,并具体表现为三个鲜明的维度:一是对红色政权的忠诚拥护,茅垅村民曾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掩护革命者、传递重要情报,用行动诠释了忠诚;二是对革命理想的至死不渝,以向先鹏、刘肩三等为代表的本地英烈,面对敌人的屠刀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用生命践行了忠诚的誓言;三是对守护家园、传承薪火的责任担当,这份忠诚体现在村民对家园历史文化的执着守护上。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茅垅暴动纪念馆。谭俊朗 供图
此行最打动人心的环节,是聆听茅垅村村民宣讲员的深情讲述。他用带着浓浓乡音的朴实话语,将茅垅村的革命风云、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这份讲述,源于亲历者的记忆或代代相传的口述,饱含着对家乡历史的深切认同与由衷自豪。宣讲员话语间流露的真情实感,眼神中闪烁的坚定光芒,让尘封的历史瞬间变得可触可感,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这种由村民担纲主角的“活态”传承方式,不仅生动彰显了文化自信,更是红色基因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代代相传的鲜活证明,成为团队此行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茅垅村红色讲解员员在茅垅村向实践队员讲解革命忠诚墙并于茅垅村忠诚墙前合影。艾梓涵 黄心瑾 供图
在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团队也实地考察了村中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有序坐落,承载着村落的历史风貌。然而,部分古建筑也面临着修缮维护经费不足的现实挑战,其保护状况亟待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这提醒我们,守护好这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传承历史文脉、延续乡村记忆的重要责任。
图为实践队员们穿梭在村落古建筑群之中并参观的场景并于古村落合影。黄心瑾 供图
“土地是农民的根,文化是农村的魂。”唯有像守护土地般珍视文化遗产,乡村的历史文脉才能生生不息。此次汪墩乡红色古村之行,团队深入挖掘红色基因与古村文脉,从刘肩三、向先鹏等英烈的忠诚坚守中汲取精神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必将实践所得转化为行动自觉:弘扬红色精神,传播革命火种,以青春之力激活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作者:方莹 陈欢 管曼萍 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