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陈仓沃野间的耕耘青春 —— 长安大学实践队赴宝鸡开展青春逐农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5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陈仓沃野间的耕耘青春——长安大学实践队赴宝鸡开展青春逐农实践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号召。7月21日至25日,长安大学“青春逐农,智耘陕西果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王海英副教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樱桃生产基地周边村落,开展了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聚焦果林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农户访谈、数据采集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

  走乡村看发展:触摸历史文脉,见证振兴实效
  实践活动伊始,在当地村民的热情引导下,队员们开启了对乡村的深度探访。他们踏入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内那些历经沧桑的古树木,枝叶在微风中轻晃,似无声诉说百年风雨。随后,队员们又来到承载厚重岁月记忆的古碑前,碑身斑驳,字迹或清晰或漫漶,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往昔故事在砖石间流淌。队员们在观摩学习,于一草一木、一碑一文中,深切触摸到乡村发展积淀的深厚历史底蕴。

  在认真观摩与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乡村发展所积淀的深厚历史底蕴。同时,也直观地体会到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扶持——从用心守护文化根脉,到不断完善民生设施,乡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这些实地观察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乡村的了解,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访农户听需求:聚焦技术痛点,探寻发展难题
  随后,实践队员将目光转向果林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深入村民家中,与村里的老农户们坐在一起拉家常、聊农事。围绕农业种植与管理的技术瓶颈、人工成本高企的困境、销售渠道与产业链延伸的短板、新型农机的接受程度及运营难题这四个核心方向,队员们逐项询问、详细记录。
  老农户们结合几十年的种植经验,道出了不少难处: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效率太低,打药、除草全靠人工;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劳动力少,雇人成本一年比一年高;种出的樱桃主要靠本地商贩收购,价格上不去,也形成不了规模;听说有智能农机,但一来价格贵,二来操作复杂,年纪大了学不会,不敢轻易尝试。这些实在话让队员们对果林产业的痛点有了清晰了解,也为后续探索解决方案找准了方向。通过交流,队员们不仅收集到第一手资料,更真切感受到农民在生产中的难处,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

  下田地采数据:丈量土地需求,筑牢研发根基
  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队员们走进樱桃园的田间地头,在农户手把手指导下,系统了解樱桃树的生长周期与种植管理需求。他们挽起衣袖、脚踩泥土,用专业仪器逐点测量土壤的湿度与硬度,手持卷尺精准记录果林间的行间距数据,每一组数据都标注着具体地块与环境特征。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研发适配农机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也让队员们真切认识到:农业机械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图纸上,必须扎根土地、贴合实际,才能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田间劳作的汗水,让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农业生产的艰辛,更坚定了用科技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决心。

  此次实践结束后,团队将形成《渭滨区果林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并提出智能农机适配方案、电商助农平台建设等建议。长安大学学子将持续以专业智慧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未来,长安大学将持续发挥学科优势,组织更多青年学子深入农业农村一线,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誓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与青春力量。
作者:张运奇,康彬琦,崔慧宇 来源:长安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