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下的饮水安全与农业困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杨凌田野追光暑期社会实践团赴东合村调研 2025年7月1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田野追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东合村开展实地调研。团队结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针对今年陕西罕见大旱对关中地区农业农村的影响,重点考察了东合村村民饮水安全与农业灌溉问题。
饮水安全困境:高价桶装水成无奈选择调研团队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多位村民家中的自来水不仅浑浊,还伴有刺鼻的异味,烧开后仍有沉淀物,无法直接饮用。一位年迈的村民高大爷无奈地表示:“这水放出来都是黄的,煮饭、泡茶都不敢用,只能用来洗衣服、拖地。”团队随即对村民家中的自来水进行了抽样检测,使用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对关键指标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显示,水样的浊度普遍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规定的限值,部分样本的pH值也偏高,存在明显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不达标问题。
面对自来水无法饮用的困境,部分村民不得不转向购买桶装水。团队成员在走访中发现,几乎每户村民家中都堆放着空水桶,有的家庭甚至专门腾出角落存放桶装水。“一桶水6元,我们大概不到一个星期就要用掉一桶,负担太重了。”村民张大姐向团队倾诉。
团队还注意到,村内缺乏有效的饮水安全宣传和替代方案。虽然个别家庭尝试自行安装简易过滤器,但效果有限,且维护成本较高。村民普遍对水质问题感到焦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这种“高价桶装水成无奈选择”的现象,折射出农村地区饮水基础设施薄弱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在调研报告中特别强调,保障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环节,亟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质,以期降低村民的用水成本。后续,团队将结合专业所学,进一步研究村级净水站建设、管网改造等可行性方案,为东合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图为该团队成员参观社区直饮水设备。张建鸿 供图 |
农业灌溉:高成本下的生存困境
随后团队通过与村民深入交流开展农业灌溉调研,记录不同灌溉方式(水袋浇灌、水泵浇灌)的成本及使用频率,测算每亩地的用水支出与收益。调研显示,东合村浇地费用因方式不同差异显著:水袋浇灌每小时24元,水泵浇灌每小时18元。村民主要种植玉米,每亩地每周需浇水10小时,按一户家庭耕种3亩地计算,月均灌溉费用超过2000元。村民高叔无奈表示:“现在种地就是赔钱,但荒着又舍不得。”团队成员测算发现,在现行水价下,普通农户的种植收益难以覆盖成本。据团队统计数据显示,村民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的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滑,2025年亩均收益不足500元。
|
|
图为该团队队员向村民询问农业用地相关问题。 周驿 供图 |
图为该团队队员与东合村负责人一起实地走访农业用地。 张建鸿 供图 |
专业解决方案: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针对相关问题,团队成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讨,水质问题源于供水管网老化与水源污染;农业灌溉成本高昂主要源于干旱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和传统低效的灌溉方式。
结合专业所学,团队成员认为推动村级净水设施建设、优化灌溉设施布局是当务之急。队长高丹旭表示:“一方面要建立‘短期补贴+长期节水技术推广’的双轨机制;另一方面,节水不仅要靠技术,更要转变观念。”据悉,该团队已与东合村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此次调研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下乡”实践的重要环节。团队队长高丹旭表示:“我们将持续跟踪东合村问题,扩展调研范围,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揭示了旱情下农村基层的生存困境,也为团队提供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契机。实践团队将持续跟踪东合村问题解决进展,扩大调研范围,为关中地区抗旱减灾贡献青年力量。
|
图为该团队成员在东合村合照。 郭旭通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