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花生增效全链振兴志愿服务团来到延津县开展花生种植技术推广志愿服务。聚焦于延津县黄河故道沙壤土优势,针对当地花生品种老化、连作障碍、管理粗放等问题,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通过"田间课堂+示范带动"双轨并行模式,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技术。
活动伊始,志愿服务团与成根花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胡成根进行了交流,胡成根跟着父亲在花生地里长大,41岁的他种植花生已有20余年,组建的成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已走向正轨,每年收购延津近万吨花生,直供出口企业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期间胡经理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结合自己长期从事花生经营、花生加工和规模化种植的情况,详细介绍了院县共建所带来的益处:借助于省农科院免费提供的优质种质,如:豫花93号、豫花37号等,使得种植地产量提升,相较于延津的“老品种”,推广的籽粒红皮黄仁,均匀且饱满,更受出口企业喜爱,并且产量也显著提高。
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村花生加工及运输(于治渤 摄)
依赖先进灌溉系统,通过精准施肥和科学灌溉,实现水资源和肥料的合理利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带来的病虫防治技术也是确保花生产量的关键一环,利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使得多年来花生并未发生较严重的病害。
在胡经理带领下,志愿团走进延津县石婆固镇胡村千亩花生示范田,一望无际的花生田里满是翠绿;胡经理介绍道:花生良好的长势得益于院县共建专家的带来的“一保三肥”改土减肥增产增效技术,通过将土壤修复技术与种肥、条肥、喷肥相结合的施用技术精准落地,不仅花生提高了花生产量,抗病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并且,出现技术方面的问题时,农科院的专家会直接解答相关问题,为农民解疑。胡经理骄傲地向我们介绍他们自己设计与铺设的滴灌带,这些滴灌带四通八达,涵盖了整片花生田,每天定点定量由专人负责滴灌,这样合理的滴灌使得花生的长势良好,也大大节约了用水消耗。
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村花生试验田(于治渤 摄)
由于地处黄河周边,延津县的土壤是沙土型,这种土壤使得其他的作物在生长期极易倒伏,但却及其适合花生的生长,并且这种土壤使得花生不易被黄曲霉侵染。在种植花生时,延津县的村民们会选择套种的方式,在即将收获小麦时,提前将花生种上,这样,在小麦收获后,花生也开始生长到一定高度,这种种植方式极大的增加了花生的生长期,使得花生的产量得到了提高。在花生成熟后,花生的秸秆也有专人负责回收,并且提供去壳服务,这一利民政策使得村民们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回收回来的这些产物通常也被利用做饲料使用。
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村花生冷藏车间(于治渤摄)
随后,志愿团来到成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参观,胡经理激动地介绍了工厂的几项宝贝,依靠重量筛选机器,可以精准地筛选出相同质量的花生,借助一套机械化设备,能将花生中的杂质一一剔除,满足企业对于原料的要求,还有专门的冷藏用的仓库,存放着大量花生,保证它们在炎炎夏日也能被正常保存下来。另外,针对花生易染黄曲霉的特性,技术人员也会借助黄曲霉检测试纸,确保出口的花生符合可食用标准。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和部分企业的要求,胡经理也开始拓展企业的能力范围,增加对花生的前端和后端的加工处理,这样一来,一方面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多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年来与花生打交道,胡经理也在花生领域获得了许多荣誉,办公室里满墙的证书,也说明了胡经理在花生方面的建树。
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村会议室(于治渤摄)
志愿服务的最后,志愿团队和胡经理在办公室和工厂进行了拍照留念。
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村合作社门口(于治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