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科推普进秦巴,语通安康润万家"的旗帜在秦巴山区迎风飘扬,一群身着绿衣的青年学子正用声音播撒文明的种子。近日,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从全国1680所高校的8013支团队中脱颖而出,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并深入秦巴腹地,开展了一系列推普实践活动,用专业与热情书写着青年服务乡村的生动篇章。
踏遍乡土,摸清语言"家底"
采访村民+刘玉梅摄
7月中旬,实践队首站进驻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牛头店镇国庆村。队员们兵分三路,顶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他们在灶台边和大婶唠家常,记录方言习惯;在晒谷场听大爷讲生计,了解普通话对农产品外销的影响;在村口树荫下给孩子们讲故事,观察语言习得规律。
8天时间里,这支由12名学生(刘玉梅、任博颖、张卓成等)和李墨音、朱瑜两位指导教师组成的队伍,足迹遍布2县4镇6村(校),服务超1000人次,通过实地走访与交流,用脚步丈量出乡村语言现状的详实图谱,为后续推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形式,播撒文明种子
拼贴诗小课堂+庞懿轩摄
“晚风是30度,出门的时候风会拥抱你!”在平利县的拼贴诗课堂上,孩子们用裁剪的词语拼凑出充满童真的诗句,并用普通话轻声念出。实践队将语言教学融入趣味活动,为孩子们设计“汉字演变小课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前总觉得说不说普通话无所谓,现在才知道这是通往外面世界的桥。”国庆村村民王大叔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队员们讲解沟通技巧,更通过场景演练,让村民真切体会到普通话在就业、增收中的实际价值,激发了村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语通万家,共绘振兴蓝图
普通话小课堂结束合影留念+刘玉梅摄
看到村民用刚学会的普通话说“谢谢”,队员们感受到了付出的价值。这场跨越秦巴山区的推普行动,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村民们开始主动学普通话,村播助农计划提上日程,孩子们的作文里也出现了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实践队的足迹仍在延伸,那些被播撒在秦巴山区的语言种子,终将生长成连接城乡的通途,让每一份乡土的馈赠都能被清晰讲述,让每一个乡村的梦想都能向更远地方绽放。
(文/胡若涵图/刘玉梅庞懿轩指导教师/李墨音朱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