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播撒希望:湘潭大学“银杏传薪”实践队桑植行
(指导老师:蔡嘉敏、文敏,通讯员:王翠荣、郭津铄)
近日,湘潭大学“银杏传薪”实践团在张家界市桑植县银杏塔村的支教活动圆满落幕。这支年轻的队伍带着知识与热情走进大山,用丰富多彩的课程为村里的孩子们编织了一段难忘的夏日记忆,更在离别时留下了延续温暖的约定。
初到银杏塔村时,队员们便被这里的宁静与淳朴打动。村子依偎在青山间,百年白茶树在田埂上舒展枝叶,而村里的孩子们眼中,既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也藏着一丝羞涩。实践团成员们很快调整状态,从设计课程到准备教具,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心思——他们知道,短短几天或许教不完系统知识,但一定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粘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成小动物、花朵,张力实验里的水面托起硬币时,总能响起一片惊叹。“老师,这水怎么‘托得住’钱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举着硬币追问,支教老师顺势讲解表面张力原理,用通俗的比喻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除了趣味课程,红色教育更是重头戏。作为贺龙将军的故乡,桑植县有着深厚的革命底蕴。实践团成员们特意准备了红色主题课,结合当地史料讲述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展示老革命家们的书信与照片。当讲到贺龙一家满门忠烈的事迹时,孩子们稚嫩的脸上少了嬉笑,多了庄重,有个小男孩小声说:“以后我也要像贺龙爷爷一样,保护家乡。”
走出教室,田野与茶园成了别样的课堂。实践团联系村书记召开茶文化座谈会,带着孩子们走进百年白茶园。指尖拂过带着晨露的茶叶,听村书记讲“一株白茶树养活半村人”的往事,孩子们在采摘与晾晒的体验中,触摸到了家乡文化的温度。“原来我们天天见的茶树,有这么久的历史呀!”10岁的小宇捧着自己采的茶叶,认真地放进竹篮里,眼神里满是对家乡的自豪。

傍晚时分,支教点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队员们分成小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的假期作业。数学题里的难点、作文中的困惑,都在耐心讲解中迎刃而解。有个叫晓晓的女孩,起初总躲在角落不说话,在作业辅导时,队员发现她喜欢画画,便借着插图讲解课文,渐渐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姐姐,城里的学校也有图画课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晓晓眼里闪起了光。
十几天时光转瞬即逝,离别时孩子们拉着队员的衣角,把亲手做的粘土小礼物塞进他们手里。“哥哥姐姐还会来吗?”“我能给你们写信吗?”一声声追问让队员们红了眼眶。更让大家牵挂的是,村里的小学早已废弃,孩子们要走几里山路才能到镇上上学,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善。为此,实践团联合湘潭大学脚丫伴学团队,连夜搭建起线上辅导平台,承诺“离别不是结束,我们在线上继续相伴”。
“真的很感谢哥哥姐姐,”孩子们的话语朴素却真诚,“和他们相处的日子,我知道了宇宙有多大,知道了爷爷常说的‘贺龙将军’有多了不起,还知道了我们的白茶能泡出全世界的味道。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能给别人带来光的人。”
实践团队长李临溪在总结会上说:“这些天很短,短到不足以改变什么;但这些天也很长,长到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我们带不走大山的贫瘠,但可以留下希望的萌芽——或许是对知识的渴望,或许是对远方的向往,或许是对家乡的热爱。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支教结束了,但“银杏传薪”的故事仍在继续。那些在课堂上绽放的笑容、田野里许下的约定、屏幕两端的陪伴,正化作一股力量,托着大山里的希望,向更远的未来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