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年躬行寻竹韵,实践传承续文脉

发布时间:2025-07-21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7月19日,志行队走进金堂县竹篙镇宝塔社区,体验当地非遗竹编技艺。队员们穿梭在竹编家庭手工作坊,与竹编匠人面对面交流,在竹条的纵横交织间,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探寻着古老竹编技艺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系统地了解竹编工艺全流程,其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队员们在师傅们的指导下,率先尝试了“烧青”与“卷节”两道基础工序。“烧青”时,竹片架于火塘受炭火持续炙烤,青皮在高温中蜷曲剥离,空气中即刻弥漫起竹材受热后的焦香与草木烟气,呛得人不时蹙眉侧首;“卷节”环节则是在“烧青”这一环节的基础上,趁热弯折塑形,指尖既要精准抵住竹节受力点,又需拿捏好弯曲弧度,稍不留意便会折损,灼热的水汽带着竹篾的清香扑面而来,操作时需格外小心把控力度与角度。亲身体验后,队员们愈发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背后,是匠人数几十年与烟火、竹材相伴的经验沉淀。

  通过实地观察与动手实践,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竹编工艺的制作过程,在一篾一缕的变换中体会着技艺的深层逻辑,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复杂性与精密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亲身体验竹编技艺后,志行队重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雷秀华师傅展开了深入交流。雷师傅详细介绍了竹篙镇竹编的历史渊源,提及宝塔社区曾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家家户户以编竹为业,而今却只剩五户人家仍坚守这门手艺。她坦言,随着工业化制品的普及,竹编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年轻一代学习意愿不强,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同时,雷师傅也表达了对技艺创新的期待,希望能将传统竹编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队员们认真记录采访内容,就技艺传承、市场推广及开拓创新等问题与雷师傅深入探讨,这些带着温度的对话,不仅为此次实践积累了珍贵素材,也让青年学子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不是被动的记录,而是主动的担当,是青年以时代活力激活文化根脉的使命所在。

  此次志行队在金堂县竹篙镇的非遗竹编体验活动,是一次对传统技艺的深度探寻,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队员们在感受竹编魅力、学习精湛技术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传承非遗对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意义。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号召下,志行队将以此次经历为新起点,持续发挥青年力量,助力非遗竹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古老的竹编技艺渐入更多人的视野,让这份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之趣,被更多人感知与读懂。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篇章,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邓玉婷、陈欣、徐雅奇、吴思航、勾宗泱 来源:成都东软学院志行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三下乡|走进太原市万柏林区,赋能红色文化传播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