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非遗薪火照河西,古韵华光映丝路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非遗薪火照河西,古韵华光映丝路
    ——“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探寻非遗行纪实
    在“文化自信”奏响时代最强音的当下,一群朝气蓬勃的00后大学生,以青春的脚步丈量非遗的深厚脉络,用创新的视角激活传统基因里的蓬勃生机。7月12日,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奔赴甘肃武威,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非遗传承与时代共生”深度实践之旅。他们穿梭于河西走廊的千年风沙,探访六大各具特色的非遗场景,从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到韵味悠长的传统艺术,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与三位非遗传承人倾心对话,聆听他们坚守与创新的故事,汲取传承的力量。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努力寻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密码,力求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文化传承新篇章。
    
    青铜为骨,丝路为魂——非遗里的文明互鉴
    当实践团踏入雷台汉墓博物馆,1969年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阵列便如一幅时光长卷徐徐展开。讲解员介绍道:“这支由38匹铜马、1辆铜轺车、4辆铜斧车组成的仪仗队,不仅展现了汉代河西走廊的军事威仪,更通过马匹装饰的西域纹样,印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队员们仔细观察,发现仪仗俑中部分铜马的鬃毛呈波浪状,与敦煌壁画中粟特商队马匹的造型惊人相似,不禁感叹:这正是文明交融的生动注脚。
    当实践团的脚步踏入武威市博物馆与西夏博物馆的大门,仿佛是开启了一场探寻历史密码的奇妙之旅,成功解锁了瓷器之上潜藏的多元文化密码。在陈列着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盏的展柜前,队员们纷纷凑近,目光紧紧锁住那精美的纹饰。只见金盏内壁的牡丹花纹,以西夏独有的剔刻工艺雕琢而成,每一道线条都细腻流畅。然而,细看之下,那花型却别具一格,巧妙融合了中原唐宋风格的典雅大气与吐蕃卷草纹的灵动飘逸,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艺术对话。小讲解员娓娓道来:“西夏地处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其织锦、珐琅彩等众多非遗技艺,都深深烙印着‘胡汉交融’的鲜明特征。”实践团成员们听得入神,目光继续在展柜间逡巡。突然,一件绿釉瓷器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其底部刻着的波斯文铭文,宛如历史的印记,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这一永恒的真理。
    【图2】
    
    
    匠心永续——非遗传承人的时代答卷
    在享有“陇右学宫之冠”盛誉的武威文庙内,非遗传承人文居英的工作区域氤氲着一股质朴而独特的麦秆清香,这缕香气仿佛拥有魔力,瞬间将人引入秸秆画那充满艺术魅力的奇妙世界。文老师手持一幅以《凉州词》为主题的秸秆画,缓缓道来:“每一幅秸秆画的诞生都饱含匠心,需历经选料、浸泡、熏蒸、剖刮等28道精细工序,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轻轻指着画中王之涣笔下“黄河远上”的壮丽景致,耐心细致地讲解:“你们看,我运用不同层次的麦秆巧妙拼贴,才营造出云层渐变的奇妙视觉效果,仿佛将古诗中的意境真实地呈现在了眼前。”实践团成员们围在一旁,全神贯注地聆听,目光紧紧锁住文老师手中的画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仿佛透过那细腻的麦秆纹理,便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人笔下的壮丽山河。大家纷纷感慨,从文老师的讲述中,深刻感受到了秸秆画制作的繁杂工序与精妙技艺。
    在汉唐天马城的非遗展示区,队员们又被精美的凉州编织作品深深吸引,有幸与非遗传承人丁国川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流。丁国川热情洋溢地向队员们介绍,凉州编织历史源远流长,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是岁月沉淀下的瑰宝。从选材的严苛标准,到编织手法中针法的千变万化,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深情地说:“编织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针一线都编织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凉州编织的独特魅力与重要价值,它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值得每一个人去珍惜与传承。
    
    活态传承——秦腔吼出非遗强音
    在广袤无垠、黄沙肆意漫卷的民勤治沙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展示在风沙的浅吟低唱中徐徐拉开帷幕。秦腔第六代非遗传承人赵师傅站在队员们中间,脸上满是对于秦腔艺术的炽热深情,他缓缓开口,将这门古老艺术的历史脉络如潺潺溪流般娓娓道来。
    当讲到经典剧目《窦娥冤》时,赵师傅眼中瞬间闪烁起熠熠光芒,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情不自禁地亮开嗓子。那高亢激昂、直穿云霄又饱含深情、如泣如诉的唱腔,瞬间穿透重重风沙,仿佛将窦娥蒙冤受屈时的悲愤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真切地带到了众人眼前。每一个灵动的音符、每一句饱含深意的唱词,都倾注着他对秦腔艺术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矢志不渝的执着。
    赵师傅神色间泛起一抹柔和的涟漪,满含深情与感慨,缓缓开口道:“秦腔,它是西北大地的灵魂之歌,是刻在这片黄土地血脉里的文化印记,承载着祖祖辈辈难以割舍的情感与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这片与无情风沙顽强搏斗的土地上,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秦腔如磐石般坚韧不拔的力量,内心守护非遗、传承文化的信念也愈发坚定,如同扎根在黄沙中的胡杨,任凭风雨洗礼,始终屹立不倒。
   
    河西都会——非遗与水幕的创新表达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实践团满怀期待地来到武威河西都会,一场震撼人心的水舞灯光秀即将拉开帷幕。随着音乐响起,水幕电影如梦似幻地展开,类似3D的视觉效果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
    历史故事在大屏幕上鲜活重现,以大汉王朝为宏大背景,霍去病策马扬鞭,大败匈奴的英勇身姿,张骞手持节杖,毅然凿空西域的坚毅神情,一一呈现在眼前,让观众仿若穿越千年,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历史。天马文化的元素在光影间灵动穿梭,“隽骊”等象征天马的形象栩栩如生,它们奔腾跳跃,彰显着武威独有的“天马”精神,将凉州“天马”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其间,还巧妙融入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凉州贤孝等非遗文化如璀璨星辰点缀其中,让队员们在欣赏精彩表演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武威这座城市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恰逢古凉韵——品凉州人的情与礼
    在探寻武威非遗文化的旅程中,实践团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古凉韵三套车传承示范店。一进门,那挂牌上“百余年薪火相继,只做美食三套车”的字样便映入眼帘,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坚守与传承。同时热心的店家向大家娓娓道来三套车的历史。这道美食承载着武威人民几代人的记忆,历经百年风雨,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餐食,更是武威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是非遗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一会儿,美味的三套车被端上桌来。劲道的行面、醇香的腊肉、温润的茯茶,三者完美搭配,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实践团成员们一边品尝,一边感叹着这小小美食中蕴含的大智慧。大家深知,守护这份非遗美食,就是守护武威的文化根脉,要让它在时代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到武威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新悟——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踏入雷台汉墓博物馆,实践团成员驻足于铜车马仪仗俑前凝眸细观,在历史遗存中努力破译文明交融的密码,溯源往昔丝路盛景;穿梭于传统技艺长廊,在武威文庙为秸秆画精雕细琢的工艺深深沉醉,于汉唐天马城从凉州编织中悉心感悟生活智慧,触摸指尖上流淌的文化温度。置身多元场景,在民勤治沙基地,他们被秦腔激昂的唱腔所动容;来到武威河西都会,又惊叹于水幕秀对非遗的奇幻演绎;在古凉韵三套车传承示范店,细品美食余韵,激活传统活力,奏响文化强音。从雷台汉墓见证的文明互鉴,到武威市博物馆和西夏博物馆瓷器上的多元文化密码;从秸秆画里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到凉州编织承载的生活智慧;从秦腔吼出的文化强音,到水幕秀中非遗的创新表达,再到美食蕴含的深厚情韵,武威的每一处都镌刻着非遗的独特印记。
   
    这次实践,宛如一把钥匙,为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认识非遗的全新大门。他们深知,非遗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彰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宛如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先辈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热爱。时代浪潮下,非遗传承与发展荆棘满途,市场变化、节奏加快等难题不断,恰似丝绸之路在历史中遭遇的重重艰险。但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如暗夜明灯照亮前路。他们用巧思让古老技艺新生,借新媒体拓宽传播。身为00后大学生,实践团成员自觉责任重大。他们决心以青春为笔、创新为墨,从非遗中汲取力量,沿着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丝绸之路”,书写青年一代的文化传承篇章,让非遗薪火相传,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撰稿:赵含月、任冰冰
    供图:任冰冰
    初审:任冰冰
    复审:张静、后玉良
    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供稿
作者:重庆移通学院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护青苗”美丽中国实践团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工商管理学院:“智界开拓者”实践团赴皖苏开展童心共融支教活动
  • 非遗薪火照河西,古韵华光映丝路
  •  巢湖学院调研团:探寻环巢湖古镇经济文化联动发展新路径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