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就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为深入了解乡村产业经济状况,聚焦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环巢湖古镇经济文化联动发展调研团以“寻迹古韵,聚焦生态,倾听民声,探索破局”为其主线,7月深入柘皋,长临河、中垾和烔炀四镇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探寻古镇经济文化联动发展新路径。
图为链动巢湖调研团成员参观古镇历史建筑。董晶晶 供图
在长临河古镇,调研团成员穿梭于百年邮政馆、吴氏旧居等历史建筑之间,聆听守馆人讲述百年前这里作为重要书信中转站承载的游子乡愁。在烔炀老街,通过 AR 技术重现的李鸿章当铺交易场景,让 300 余间明清古建筑仿佛“活”了起来。在柘皋北闸老街,李记茶干等老字号店铺沿用传统工艺,六代传承的卤水配方成为独特的文化。“那些明清古建筑仿佛‘活’了起来,让我们对古镇的历史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调研团成员感慨道。此外,环巢湖古镇保存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涵盖明清建筑、传统手工艺、红色文化等多元形态,这些文化资源既是古镇发展的精神内核,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中垾镇,调研团看到“中垾番茄”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地农户依托三十余年的种植经验,引入滴灌系统精准调控水肥,配合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育出“沙田多汁、酸甜适中”的优质番茄。部分农户还主动拥抱电商浪潮,通过直播带货将番茄销往全国。“我们的番茄品质好,现在通过网络销售,销路也越来越广了。”当地农户自豪地说道。在烔炀镇和柘皋镇的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蓬勃发展,水稻与小龙虾共生共长,既减少农药使用,又实现“一田双收”。长临河古镇则以垂钓中心和洼地吴采摘园为支点,构建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调研团发现,环巢湖古镇以生态种养与文旅开发深度融合为抓手,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功探索出生态与产业互促共进的发展新路径。调研团成员在实地走访中也深切感受到,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守护了巢湖沿岸的生态底色,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图为链动巢湖调研团成员参观古镇生态农业园。孙梓馨 供图
同时,调研团成员深入基层,与基层干部、农户、商户面对面交流。在村委会,基层干部与调研团成员分享了治理创新的经验,但也表达了对更多资源支持的渴望:“我们这里发展得不错,但也有很多困难,比如物流成本高、技术人才短缺等,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多给我们一些支持。”在田埂上,农户们讲述了销售渠道拓宽的欣喜,也表达了对物流、技术短板的担忧。调研团发现,产业兴旺的背后隐藏着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文旅融合的进程里亟待破解游客留存的难题。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让调研团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能纸上谈兵,必须扎根基层、倾听民声。
图为链动巢湖调研团成员进行社会调研活动。董晶晶 供图
然而,面对生态农业尾水治理、文旅资源碎片化、传统产业升级等现实挑战,需立足环巢湖古镇发展痛点,结合实地调研成果,提出系统性破局方案,为古镇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思路。针对“稻虾共作”尾水处理难题,可引入生物净化技术,在种养区域配套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尾水循环利用;在文旅融合方面,可编制巢湖古镇文旅一体化发展规划,依据古镇特色来划分功能区,提炼“环巢湖文化基因”深挖文化内核,开发系列主题文旅产品。在传统产业升级上,可提出数字化赋能策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多媒体来展示,增加宣传力度;提升各地品牌知名度。以创新思维推动环巢湖古镇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破局,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链动巢湖调研团成员合影。董晶晶 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调研团以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扎根实际、倾听民声,后续将聚焦问题形成调研报告,以专业知识与青春力量为古镇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路径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