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共融共进"的协同机制,充分激活高校智库资源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叠加效应,共绘红色文旅创新发展的新蓝图,2025年7月2日,武汉晴川学院计算机学院“筑梦新翼团”与阳新县社科联成员齐聚一堂,召开校地合作专题座谈会。本次会议以"数字赋能红色记忆,智创引领文旅新篇"为主题,围绕红色旅游与AI融合、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阳新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社科联主席刘强同志作为开篇,系统介绍当地红色历史脉络。他指出,阳新作为底蕴深厚的革命老区,留存众多珍贵红色遗迹,孕育了大批革命先辈,发生过诸多彪炳史册的革命事迹。他强调,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不仅是阳新人民宝贵的精神源泉,更是发展红色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然而,在数字化、智能化开发利用的维度上,阳新的红色文旅产业仍存在着较大的探索空间。他满怀期待地表示,希望能够与高校携手合作,共同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实现红色文旅产业的创新升级。
计算机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天见在发言中系统阐释学校参与调研的双重使命:"我校始终将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此次‘筑梦新翼’团赴阳新,既是依托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优势,为地方红色文旅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方案的'服务之旅',更是推动师生扎根社会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的'育人之旅'。"他特别强调,学校近年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算法模型、数据处理等技术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红色资源数字化管理、游客行为分析等场景,"我们期待与阳新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让专业知识在服务革命老区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转化,也让师生在厚植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计算机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叶丽萍同志在专业分享中深入阐释了AI技术对红色文旅的革新价值。她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重塑红色文化传播范式:通过构建多维人物数据库,AI可自动生成融合历史细节与互动情节的沉浸式叙事脚本,为智能导览系统注入动态更新的鲜活内容,使游客在虚实交融的场景中深度感知革命精神内核。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AI修复技术以微米级精度对老旧影像进行色彩校正与破损修复,让1930年代的珍贵历史影像重现清晰画面,配合文献智能识别技术,实现红色记忆的数字化永续保存。更值得关注的是,AI驱动的智慧管理系统可实时分析游客动线、停留时长等200余项数据指标,精准预测客流高峰并动态优化服务资源配置,结合个性化推荐算法为不同群体定制专属游览路线,推动红色文旅从"资源展示"向"价值创造"的智能化跃迁。
云正兴老师立足教育一线,精准点明当前学生培养的痛点:“不少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却难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面对复杂问题也缺乏解决能力。但在参与阳新红色文旅调研前期准备时,学生们主动组建数据采集小组,积极自学红色历史文献,热情高涨。这充分说明,真实的实践场景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成长的绝佳催化剂。”
黄鹏老师则从课程思政建设与创新实践角度提出新思路:“红色文化是一座思政元素的富矿,计算机专业的算法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与之存在天然的融合点。我们可以借助AI技术模拟红色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同时,红色旅游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精神价值,当下亟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通过课程思政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又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育人目标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王安琪同学,则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表示我们年轻这一辈,现在更应该专注的是去落实,去建设。她说“作为学生代表,我对此次阳新红色文旅活动满怀期待。这次活动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难得的成长机会,是我们落实所学知识、投身实践建设的宝贵平台。我们会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认真汲取红色文化中的养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肯定不会害怕退缩,而是会用拼搏和汗水去战胜它们。我特别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努力,这次活动肯定能让我们收获多多。”
此次座谈会初步搭建起校地沟通桥梁,通过深度对话,校地双方不仅在红色旅游与AI融合、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上达成共识,更明确了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记忆、以创新实践引领文旅新篇的行动方向。后续,武汉晴川学院计算机学院“筑梦新翼团“将进一步深化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将深入阳新的各个红色景点、文化场馆,与当地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阳新红色文旅的需求和痛点。紧扣实际需求,团队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AI技术等专业成果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