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学子开展宣笔非遗文化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宣城,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宣笔,正以独特姿态续写传承故事。7月14日至15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黄村镇“笔溯泾水·墨韵新篇”宣笔非遗探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泾县黄村镇三兔宣笔厂、溪口镇张苏笔庄,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座、工匠访谈等形式,深入探寻宣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此次实践旨在挖掘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收集第一手资料。
三兔宣笔厂:聆听岁月回响,探问传承新途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来到泾县黄村镇三兔宣笔厂。刚踏入厂区,浓郁的竹香与动物毛发的特殊气息便扑面而来,数十个晾晒架上整齐排列着半成品笔杆,几位工匠正围坐工作台前专注地进行择毛、梳毛等工序。

团队成员有幸邀请到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伍森严,开展宣笔文化专题讲座。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毛笔讲起,系统介绍了宣笔“始于秦,盛于唐”的发展脉络。“宣笔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最鼎盛时泾县一带制笔作坊有百余户,王羲之、柳公权等书法大家都曾用宣笔创作。”伍森严指着展厅内的仿古笔样说,宣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等几大类,制作工艺差异直接影响书写效果。

图为伍森严为实践团队讲解宣笔历史。马哉力 供图
 
讲座后,实践团队就宣笔传承与发展问题对三兔宣笔厂负责人进行了专访。谈及工艺传承,负责人坦言当下面临“招工难”“年轻人不愿学”的困境:“一套完整的宣笔制作要经过选料、水盆、装套、修笔等百余道工序,仅水盆工序就需3年才能出师,很多年轻人耐不住这份寂寞。”
在工艺传承上,三兔宣笔厂坚持 “师带徒” 传统,老工匠倾囊相授,同时引入现代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技艺考核,确保“慢工出细活” 的匠心底色不变。
文化传播层面,三兔宣笔厂已与多所艺术院校、文化机构搭建合作网络。与美术学院共建 “宣笔创作实践基地”,师生以笔为媒开展艺术创作;联合博物馆推出 “宣笔文化特展”,通过实物、影像还原制作全过程。成果颇丰,合作开发的 “非遗 + 文创” 宣笔礼盒,入选 “安徽伴手礼” 名录,让宣笔从书斋走进大众视野。
展望未来,宣笔厂计划在创新产品方面发力,除了推出富有创意的宣笔书写工具,还计划将宣笔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小挂件 ,方便人们挂在车上或者家中作为装饰,赋予宣笔新的实用价值;在拓展市场上,瞄准旅游文创市场,推出一系列以宣笔为主题的旅游文创产品,如宣笔造型的书签、钥匙扣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把宣笔文化带回家。同时,宣笔厂还将建设数字化传承平台,既要守住传统工艺根脉,又要让宣笔走进现代生活 。
 
张苏笔庄:触摸匠心温度,细究工艺肌理
 
7月15日,实践团队来到泾县溪口镇张苏笔庄,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文年的工作室。当天,张文年的母亲——从事宣笔制作60年的吴桂英,手把手教队员们体验了“水盆”工序。
“选毛是基础,要挑没有杂毛、弹性好的山兔毛。”吴桂英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她的手指在水中灵活翻动,原本杂乱的毛料很快被梳理得顺直整齐。“这一步叫‘齐毫’,得让每根毛的长度一致,考验的是眼力和手感。”队员们尝试时,要么毛茬剪不齐,要么力道过重损伤毛料,深切体会到“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在张文年母亲指导下,实践团队沉浸式体验宣笔制作。从选料到成笔,一道道工序如丝线穿梭:选料讲究 “千万毛中选一毫”,浸泡、梳理、去杂,毫毛需历经 “千锤百炼”;水盆工序中,工匠凭手感调试笔锋,恰似 “绣花功夫”;装套、修笔、刻字,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匠人的专注。
 


图为吴桂英向实践队员展示毛料选择。聂凡 
供图
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文年,团队探寻工艺细节。问及制作工序,张文年介绍:“宣笔制作分 12 大工序、108 道小工序,从选料、水盆、装套到修笔,环环相扣。” 其中,“水盆工序最考功力,工匠需在水中理顺毫毛,调配锋颖,差之毫厘,笔性就变了。”
原材料难题,是传统工艺绕不开的坎。张文年坦言:“优质兔毛、羊毛越来越难寻,山区野兔减少,饲养羊的农户也少了。” 为解困局,笔庄尝试 “毛料改良计划”,与畜牧基地合作选育优质兔种、羊种,探索 “人工养殖 + 规范采集” 模式,同时试验 “混合毛料” 配方,在保证笔性基础上,拓宽材料来源。
传承工作上,张苏笔庄与三兔宣笔厂 “心有灵犀”。一方面延续家族传承,张文年的子女已开始学习基础工序;另一方面,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开展 “非遗进校园”,开设宣笔制作体验课,让孩子们 “玩着学、做中学”,播撒传承种子。
 
青春视角:传统工艺的传承启示
 两天走访,团队成员深刻感知:宣笔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化载体、匠心符号。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三兔宣笔厂与张苏笔庄的实践,为传统工艺活化提供了样本 —— 既要守牢 “老手艺” 的根,让工序、技法原汁原味传承;又要打开 “新表达” 的门,借科技、文创、教育之力,让年轻人愿意学、大众愿意用。
正如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宣笔的墨香里,藏着千年传承的韧性。我们愿做‘传声筒’,让更多人听见宣笔的故事,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书写新传奇。” 这场暑期实践,既是对宣笔传承的探寻,更是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的一次 “双向奔赴”,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让宣笔文化枝繁叶茂,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通讯员 聂凡 马哉力)
 
 
作者:马哉力 聂凡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工商管理学院:“智界开拓者”实践团赴皖苏开展童心共融支教活动
  • 非遗薪火照河西,古韵华光映丝路
  • 红领巾课堂传绿意 麦盖提童心播希望
  • 徐州医科大学“青禾医栈”实践团:医疗惠民传温暖,互联科技暖银龄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