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岗村的红色足迹里,读懂革命精神传承
2025年7月3日,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艺术实践队走进滁州小岗村,在这片改革热土上展开实践调研。如今的小岗村不只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更有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称号,老村子焕发着新活力。
在小岗村旧址“当年农家”,花鼓小锣、凤阳民歌等非遗项目扎堆亮相。队员们专访了凤画传承人张变红老师。“凤画得先勾‘凤骨’,再填‘凤魂’。”张老师边展示绘制流程边说,从起源到技法,从历史故事到文化寓意,老画笔里藏着凤阳人的精神图腾。她翻着画稿感慨:“就盼着年轻人来接这手艺。”
淮河大鼓传承人何吉平则现场教队员们打鼓板。“咚锵咚锵——这节奏里有咱淮河两岸的烟火气。”何老师手把手带着队员们敲出韵律,鼓点里的老故事让大家直感慨:传统不是老古董,得让它“活”在当下。
走进大包干纪念馆,泛黄的契约、沾泥的农具、老照片里的笑脸,把队员们拽回了那个“按下红手印”的年代。“18枚红手印按出了改革第一步,这就是‘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心头发烫。看着展柜里的生产责任制手稿,有队员轻声念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以前只在课本里知道小岗村,来了才明白,改革精神和非遗文化就长在这片土地里。”实践队成员捧着刚学的凤阳民歌乐谱说。从非遗作坊到纪念馆,从花鼓点到凤画勾线,这群年轻人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脉,也读懂了“改革”二字的分量——就像小岗村既守着“当年农家”的老房子,也长出了旅游观光的新模样,传承从来不是照搬老样子,而是让老灵魂跟上新脚步。
离开时,队员们在小岗村牌坊下哼起刚学的凤阳民歌,老调子混着青春的嗓音,在“改革第一村”的上空飘得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