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读后感
这是我第二次读毛姆的《面纱》,第一次是高三闲暇时读来打发时间,阅读速度快,只粗略的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对小说的细节理解很不到位,这一次读后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触。
人物
故事的人物不单调,每个人物看似性格各不相同但身上都带有一层面纱。沃尔顿,查理,沃丁顿,修道院院长等,身上都有一层似有若无的面纱。和凯蒂偷情的查理在事情败漏前一直是个完美情人形象,偷情被发现后无情的拒绝了凯蒂的要求,并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粉饰自己,让人发笑的同时看清了他伪君子的本质: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沃尔特在痴爱凯蒂结果发现对方不忠之后愤怒的揭下了自己的一层面纱。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和其他小说很不一样。在凯蒂眼里沃尔特身上几乎全是缺点““他个子矮小,也不健壮,身板有点儿单薄,皮肤发黑,脸刮得精光,长着非常普通、棱角分明的五官。他的眼睛近乎黑色,但不大,目光有些呆滞,落在什么上面就死死盯住,这是一双充满好奇、不太讨人喜欢的眼睛。他的鼻子挺直而小巧,加上细细的眉毛和轮廓鲜明的嘴巴,这些本来应该很好看,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偏偏算不得好看。”但是在修女口中沃尔顿身上的优点尽显“无私,喜欢小孩”等,这都在侧面丰富了沃尔顿的人物形象并让凯蒂对其改观。文中沃丁顿这一人物形象总是精明谨慎,他能敏锐的发现凯蒂和沃尔顿之间的暗潮汹涌以及在霍乱区的自杀式饮食,能在凯蒂问“死的那个是狗”时谨慎的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人物我目前还没有读懂他的敏锐背后的含义以及他身上的那层面纱。
情节
小说情节打破惯性思维,在沃尔顿发现奸情后居然选择隐忍不发。在凯蒂恬不知耻的揭开遮羞布后发疯似的威胁她去霍乱区。就在凯蒂从修女身上学习到了自我身心的升华以及开始有点喜欢沃尔顿后居然怀孕了。按道理孕妇的身体会比较差,就在读者猜测凯蒂会不会染上霍乱时沃尔特居然因为霍乱去世并且死前留下了一句奇怪的遗言……这些都和读者的惯性思维大相径庭,引人深思。我个人认为小说情节起伏但也没有那么起伏,沃尔顿的隐忍沉默谨慎并不代表他对妻子的不忠会漠视,他有自己的反应方式但这让凯蒂受不了并戳破遮羞布,这让老实人彻底爆发。沃尔特在对峙中说出了“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想一想真是好笑,我竭力去喜欢那些讨你喜欢的东西,忍受折磨也要对你隐瞒起自己,实际上我并不无知粗俗、不爱散播丑闻也不愚蠢。我知道你何等害怕智慧,便尽我所能让你觉得我是个大傻瓜,跟你认识的其他人一样。我知道你嫁给我只图一时利益,我是那样爱你,我不在乎。”这让沃尔特的爱变得高大,变得隐忍,他的爱不求回复。凯蒂在修道院接触的那个痴傻的孩子,凯蒂不理她时痴傻的孩子表现出对凯蒂非常大的兴趣;当凯蒂忍住内心的鄙夷,释放虚假的善意时痴傻的孩子却不理睬凯蒂,这何尝不是凯蒂和沃尔特婚姻的写照。在凯蒂没遇到情人查理时她对沃尔特不理睬,但沃尔特只是默默付出爱意;在凯蒂认清情人的自私真面目后她开始忍着内心的不适对沃尔特释放求和的信息,但沃尔特却不理睬。
环境
小说一共有三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一是凯蒂在英国婚前的描写,而是凯蒂和沃尔顿到香港后的描写,三是对霍乱区的描写。对英国环境的描写主要侧重社会环境:像凯蒂这样的虚荣心极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虚荣但不自知令人发笑。对香港和霍乱区的自然环境描写较多,香港环境虽炎热但和霍乱区形成鲜明对比,霍乱区炎热且不是很整洁,死亡的威胁时刻萦绕在人们心头。环境的越恶劣越能体现出沃尔特知道妻子不忠后的愤怒以及作为细菌学家的探究精神,侧面反映出霍乱区修女们道德的高尚。
作者:鲍伊利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校园生活
- 校园生活的缤纷多彩
- 2025-07-26
- 赓续延安薪火,勇担青年使命
-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青年学子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某高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延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实践团一行
- 2025-07-26